《文学欣赏与实践》教案 第18课 欣赏外国散文.docx

《文学欣赏与实践》教案 第18课 欣赏外国散文.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

18

欣赏外国散文第课

18第

18

第课欣赏外国散文

PAGE3

PAGE4

PAGE4

PAGE3

PAGE3

18第

18

第课欣赏外国散文

PAGE1

PAGE1

PAGE1

课题

欣赏外国散文

课时

2课时(90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外国散文的发展历程

(2)理解外国散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

思政育人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散文作品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国散文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外国散文的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课堂实践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min)→问题导入(8min)→传授新知(20min)→课堂讨论(15min)

第2节课:互动导入(5min)→传授新知(15min)→课堂讨论(20min)→课堂小结(3min)→作业布置(2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min)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问题导入

(8min)

【教师】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外国的文化中汲取哪些营养?

【学生】聆听、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

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授新知

(20min)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讲解外国散文

一、外国散文的发展历程

外国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散文包括历史散文、演说词、哲学文章等。历史散文主要记录希腊和各城邦的社会生活;演说词是当时政治家演讲的稿子;哲学文章主要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理散文。西方散文真正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

?【教师】提出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对外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新知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散文影响最为广泛,其中,薄伽丘的《但丁传》融历史、文学与评论为一体,成功地刻画出一代巨人但丁的形象;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是西方第一部介绍东方文明的游记散文集。此外,流传较广的还有法国蒙田的《随笔集》、英国培根的哲理散文《新工具》。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散文大家众多,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其中,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文笔简朴、逻辑严密;伏尔泰的代表作《哲学辞典》充满机智和嘲讽;卢梭因作《社会契约论》而被誉为“人类解放的第一个呼声,世界大革命的第一个煽动者”。

19世纪各国散文蓬勃发展,比较突出的有法国散文、俄国散文和德国散文。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忆录》为法国散文树起了一座丰碑,大文豪雨果的《莱茵河游记》文笔也十分优美,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昆虫记》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俄国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别林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将哲学、美学和小说统一于散文创作之中,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20世纪散文创作更加多元化,奥地利产生了一个文学高峰,众多世界级作家如卡夫卡、茨威格、弗洛伊德等,用集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的手法写出了诗一般的散文。这时期,美国文学也开始走向鼎盛,一大批散文家,如詹姆斯·瑟伯、玛丽·麦卡锡等,创作了大量传记、自传、回忆录、访谈录、报告文学等,美国散文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个性特征,风情世俗、政治革命、流行时尚无所不包。这时期俄国的散文作家主要有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他们写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爱国散文。

二、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德国哲学家、神学家、社会活动家。施韦泽出生于当时属于德国的阿尔萨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还法国),青年时代,他就是一位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和神学博士。

为了实现自己直接为人类服务的梦想,施韦泽从30岁起开始学医。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前往非洲加蓬地区,建立了丛林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逝世,他因此被称为“非洲之子”。195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爱因斯坦曾说,施韦泽“是一个伟大人物,正争取成为世界的道德领袖”,“他是唯一一位可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道德影响力的西方人”。

1915年,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同年,他写下了《敬畏生命》一文。

?【教师】多媒体播放“《敬畏生命(节选)》朗读”微课

?【学生】聆听

?【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朗读,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体会?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