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pdfVIP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

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

“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

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

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

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

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

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

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

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于外”,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

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

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

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

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

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

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

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诗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

认。众所周知,所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

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

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

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

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

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

“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

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

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

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

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圣取

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

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

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真。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

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

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

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

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

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

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

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

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

心生活的准确

文档评论(0)

159****5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