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财贸研究2023.7
数字经济、金融发展与经济韧性
刘莉陆森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演化论视角下经济韧
性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
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及金融发展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
进经济韧性;作用机制上,数字经济通过扩大金融规模、提升金融效率进而强化经济韧性;异质性分
析发现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城市群中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
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发展应当围绕实体经济才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关键词:数字经济;金融发展;经济韧性
中图分类号:F124.9;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23)07-0067-17
DOI:10.19337/j.cnki.34-1093/f.2023.07.006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气候、病毒、战争等偶然因素
或非偶然因素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和国内环境。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亮眼的经济基本盘表明中国在面对不确
定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时经济韧性强,这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严峻的国内
外双重压力,经济韧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学界对于经济韧性目前存在两种主流认知视角,一是均衡论视角,二是演化论视角。由于认知视角
的不同,因此对经济韧性的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存在较大差异。Martin(2012)认为均衡论视角下经济
韧性是指区域抵抗危机的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认为危机不会对区域发展造成长期的演化影响。
基于均衡论视角下经济韧性的研究较为丰富,持此观点学者的核心思想是假定经济处在稳定的运行状
态,危机发生导致经济损失。在对经济韧性的测度中通常选取一个或几个指标计算危机前后的经济损
失及敏感程度(Martin,2012;徐圆等,2019;刘晓星等,2021),也有学者从抵抗力、恢复力等目标层构建
指标体系测度经济韧性(朱金鹤等,2021)。部分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市场规模、开放程度、市场化
程度、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徐圆等,2020;谭俊涛等,2020)等因素会影响区域经济抵抗波动、从危机中
恢复的韧性。Pietroetal.(2021)利用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在不同类型的冲击下经济系统的调整和恢
复机制,为经济韧性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演化论视角经济韧性由Simmieetal.(2010)、Martinetal.
收稿日期:20220701
作者简介:刘莉(1975),女,安徽霍山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陆森(1998),男,安徽无为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本文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乡村恢复力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基于安徽省大别山地区的实证研究”(SK2021A0275);
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生科研项目)“数字经济、金融发展、经济韧性:测度评价和影响机制研究”(YJ;安徽
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房地产价格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机制阐释与政策效应”(KJ2021ZD0054)。
—67—
(2015)、Boschma(2015)提出,认为区域经济无时无刻不受到微小的冲击,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路径中,
因此经济韧性是区域经济不断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以适应外部冲击、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能
力。孙久文等(2017)也认可区域经济韧性是一个地区固有的特征,为该区域经济的系统属性,对区域
经济提升的影响是长期、持续地。西方学界认为演化论视角下影响经济韧性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
(Brownetal.,2017)、经济发展水平(Fingletonetal.,2012)、文化因素(Hugginsetal.,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