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考研政治必背10条《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pdf

2024年度考研政治必背10条《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度考研政治必背10条《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大汇总

1、三古七段说

三古七段,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断代方法。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

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

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

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

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

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

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

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2、神话:

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

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

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

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

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

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3、《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约成书

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

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

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

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

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

存在《山海经》中。

4、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

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

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

或少都出现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

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

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

“不语怪力乱神”。

5、《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

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

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

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

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

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6、笙诗:

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

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

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

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7、二雅:

“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

故又称“二雅”,共105篇。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1

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小

雅》中有少量民歌。

8、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

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

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

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

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啊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