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VIP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木叶

林庚

这就是神奇的

东方树木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采购地图

百度百科为您找到相关词条约2个

抱歉,百度百科尚未收录词条“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欢迎您来创建,与网友分享该词条信息,若创建企业词条,请使用企业创建通道。

创建词条企业创建通道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进入词条

全站搜索

主任务

X

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思路图

首先,提出了古代诗人钟爱(“木叶”)的观点。

接着,提出古诗中为什么不常见(“树叶)?并自问自答进行归谬。

分析由“木叶”一次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

然后,分析了原因:“木”的语言暗示性。

第一个:第二个:

(令人想到树干,暗示落叶)(颜色微黄、质地干燥)

最后,得出结论:“木”“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是

在艺术形象领域差别一字千金

)

(

学习活动1:深入理解“木”“树”之辨,掌握语言暗示特征。

1.请在下列空格处选择填写“木叶”或“树叶”,并根据林庚先生在本文中的观点来分条陈述理由。

宫词(节选)秋思

[唐]王建[唐]李白

初成鸟护窠,石榴花里笑声多。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学习活动一:深入理解“木”“树”之辨,掌握语言暗示特征。

2.读了《说“木叶”》后,有同学认为刘禹锡的名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应该改为“病木前头万树春”。他改的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木—→木头、木板、门闩、棍子

树干,没有叶子—微黄干燥——

枯萎的、萧索的—→疏朗的清秋气息(死的、没生命的)

从常见的外在物理形态→内在的心理情态

学习活动二:分析“暗示”路径,体悟理解迁移。

1.细读第5、6两自然段,分析林庚先生得出“木”所暗示内涵的方法。

学习活动2:分析“暗示”路径,体悟理解迁移。

2.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花”意象的艺术特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学习活动三:梳理“暗示”观点,拟写“名词解释

·梳理整合学习内容,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拟写一个“名词解释”。

·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是指诗歌中的语言,除了概念意义,即词典意义或字面意义,还由表及里、由象到情暗示着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情味、意境等丰富的潜在的内容。

·在课后搜集古代诗词中“柳”的名句,运用林庚先

生的“语言暗示性”观点,写一篇《说“柳”》的小短文。400字左右。

课后学习:

●3.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②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③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④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