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2
血液科护理常规
血液科
二0一九年二月
目录
一、一般护理常规………1
二、贫血…………………2
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
四、过敏性紫癜……………………5
五、白血病…………7
六、多发性骨髓瘤……………………9
七、淋巴瘤………………10
八、骨髓穿刺术…………12
九、高热病人护理………13
十、造血干细胞移植…………………14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一般护理常规……14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16
(三)、多发性硬化病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19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0
(五)、造血干细胞回输术………22
(六)、I型糖尿病病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3
十一、药浴……………24
十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常规………25
十三、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常规……26
十四、层流床的使用与管理…………26
一、一般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观察病人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瘀点和瘀斑。
观察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
观察有无关节变形、活动障碍。
观察有无胸骨压痛、牙龈肿胀、眼球突出等症状。
观察血象改变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
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护理措施
按内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饮食按医嘱贫血严重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的食物。
贫血的护理贫血症状明显,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迅速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中度贫血或慢性贫血应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轻度贫血应限制剧烈活动,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气促时给予吸氧。
感染的护理①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降温过程中病人出汗多,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②注意保护性隔离,病室内予以紫外线消毒,每日一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鼓励并指导病人早晚刷牙,宜用软毛牙刷。进餐前后和睡前给予0.5%甲硝唑和2.5%碳酸氢钠交替漱口。对牙龈出血的病人,口腔护理每日三次。对口腔溃疡的病人用1%的碘甘油或锡类散、甲紫(龙胆紫)涂敷。有真菌感染时,可用2.5%制霉素甘油,饭后涂敷,每日三次。④注意肛门、外阴部的卫生,便后及每晚用0.05%氯己定碘(洗必泰)坐浴,以防肛周脓肿。
出血的护理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肌内注射局部须注意加压止血,鼻咽部出血严重者,应及时给与止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和便秘。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抗生素软膏涂擦或给予薄荷油滴鼻,每日四次。
化疗的护理接受化疗者,注意保护血管,腐蚀性药物不得溢于皮下,并鼓励病人每日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尿酸性肾病。
(三)健康教育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规律的运动,劳逸结合。
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定期门诊复查,定期遵医嘱巩固化疗。
二、贫血
(一)观察要点
观察组织缺氧症状活动后心悸气促,皮肤黏膜苍白,全身肌无力、低热、记忆力下降、耳鸣失眠甚至昏迷。
观察组织缺铁的表现儿童和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不足、易怒、易动、兴奋、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咽下困难或咽下时受阻感或异食癖。
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干燥、无光泽和角化、毛发无光泽易断裂和易脱、指甲扁平和呈勺状现象。
用药期间观察有无发热、寒战、皮痒,中性粒细胞减少,出血和血清病样等不良反应。
(二)护理措施
按血液系统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缺铁性贫血病人宜多摄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豆类等。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应多食新鲜蔬菜、动物肝脏、瘦肉,注意烹调方法,不宜烧煮过久以免所含叶酸被破坏。
排便不畅须用开塞露时,应注意润滑,勿损伤肛门皮肤,增加感染机会。
口服铁剂宜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的刺激,可与维生素C同服,避免与牛奶、蛋类、植物纤维、磷酸盐同服,以防磷影响铁的吸收。注射铁剂要准确,宜深部肌肉注射。
遵医嘱准确给予成分输血。
(三)健康教育
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偏食,避免接触致本病的化学物理因素。
鼓励病人在能耐受的活动范围内坚持身体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正确指导病人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