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HJ664—201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一、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1.全面性:监测点位应覆盖城市各类功能区,包括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密集区等,确保全面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2.代表性:监测点位应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特征。
3.科学性:监测点位布设应遵循科学原则,结合地形、气象、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可比性:监测点位应保持相对稳定,便于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5.经济性: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监测点位数量,降低监测成本。
二、监测点位类型及布设要求
1.市控监测点位
(1)布设范围:市控监测点位应覆盖城市建成区及近郊区域。
(2)布设数量: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数量。
(3)布设要求:监测点位应位于污染源下风向,距离污染源一定距离,避免受到直接影响。
2.省控监测点位
(1)布设范围:省控监测点位应覆盖全省范围内的重要城市、区域。
(2)布设数量:根据全省空气质量状况、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数量。
(3)布设要求:监测点位应具备较强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全省空气质量状况。
3.国控监测点位
(1)布设范围:国控监测点位应覆盖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城市、区域。
(2)布设数量:根据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数量。
(3)布设要求:监测点位应具备全国范围内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全国空气质量状况。
三、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1.确定监测区域:根据城市规模、地形、气象等因素,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
2.分析污染源分布:收集监测区域内各类污染源信息,分析其分布特征。
3.确定监测点位:结合监测区域内地形、气象、污染源分布等因素,采用网格法、扇形法等方法,确定监测点位。
4.优化监测点位:根据监测数据、污染源变化等因素,对监测点位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四、监测点位设施要求
1.安全性:监测点位设施应确保安全,避免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影响。设施应具备防雷、防火、防盗等功能。
2.稳定性:监测点位设施应稳固可靠,能够承受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3.维护便捷:监测点位设施应便于日常维护和检修,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4.环保美观:监测点位设施的外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五、监测点位运维管理
1.人员培训:监测点位运维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设备维护: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清洁、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数据管理:建立健全监测数据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对异常数据进行及时排查和处理。
4.信息发布: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状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5.应急处置:制定监测点位应急预案,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障监测设施安全。
六、监测点位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环保部门应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检查,确保点位布设、设施运行、数据质量等符合规范要求。
2.督促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单位限时整改,确保监测点位正常运行。
3.考核评估:对监测点位布设和运维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
4.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监测点位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共同维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秩序。
七、监测点位信息化建设
1.网络覆盖:监测点位应实现网络全覆盖,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控制。
2.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集中管理、分析和应用。
3.信息安全:加强监测点位信息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
4.智能化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监测点位智能化水平,提高监测效率。
八、监测点位协同工作
1.部门协作:环保、气象、交通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共享监测数据和资源,形成合力。
2.区域联动:建立区域监测点位联动机制,实现跨区域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分析。
3.社会参与: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监测点位建设和运维,提升监测能力。
九、监测点位宣传教育
1.公众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知识,提高公众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2.媒体宣传: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发布监测成果,提升监测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3.教育培训:将环境监测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才,为监测点位提供人才保障。
十、监测点位持续改进
1.反馈机制:建立监测点位运行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监测工作。
2.技术更新:跟踪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定期对监测点位技术进行升级和更新。
3.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