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6篇).pdf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6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作者是现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物,核心理论是万事赖童年“”。

个体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对其一生有相当大的影响

力,直接影响了他对职业、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

他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因此,为了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合作能力,

就要重视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了解母亲、

父亲、兄弟姐妹、老师在个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对我们儿童教育中*惯的`误区和盲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如果一个个体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我们需要从他儿童时期

形成的生活模式上去进行根本性的了解和纠正,早期记忆和梦是

我们了解一个人早期生活模式的重要途经。

作为一本经典理论,全书并没有对该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证,

对于每一个论点,论述过程中也比较散乱、不完整,举的案例比

较随意,因此只能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来了解一下。

个体在与社会合作中不顺利时,容易产生自卑感,为了获得

优越感也是个体与社会进行合作的动机和目的。自卑与超越只是

全书的一个环节,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环节,以《自卑与超越》

作为书名相当糟糕,完全不能概括全书的意义;原著的标题是《生

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用弗洛姆对这本书的一个点评来评价这本书,很不错:

一个人的历史最终将证明他是否走过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

路。在许多体面的葬礼上,死者的功绩被人一一历数,但并不能

使我们逃避一个冷酷的问题:我们曾经活过吗?我们现在活着吗?

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还是按照什么人给我们规定的方式生活?

——弗洛姆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

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

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

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

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

接”“看见有“一些相似,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

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

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

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

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

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

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需要家务

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

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

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

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等,那么口头*等就是空

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

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

男主外作为一种*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务一样,

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

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

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等名

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

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

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

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

属物,一个“第二性”。

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

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显然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

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那么遗传和性格就

可以放在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

而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9****66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