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古籍挖掘治疗骨折的方药规律研究.pdf

基于中医古籍挖掘治疗骨折的方药规律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中医古籍挖掘治疗骨折的方药规律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09T08:51:15.450Z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夏铂范灵*马英锋

[导读]中医伤科方药历史悠久,从远古至战国时期是伤科治疗骨折用药感性经验积累时期。

夏铂范灵*马英锋(宁夏医科大学750004)

中医伤科方药历史悠久,从远古至战国时期是伤科治疗骨折用药感性经验积累时期;秦代至三国时期是伤科用药理论的形成时期;晋

至南北朝时期是伤科用药经验的总结时期,隋唐时期是伤科方药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时期,宋金元时期是伤科方药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至明清时期是伤科方药传统延续和创新时期。

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伤科用药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发展历程。远古至战国时期药物多以单味药为主,多味药同用,出现从

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趋势。秦代至三国时期伤科药物更趋于复杂化,不但药味增加,剂型也更加多样化,出现膏、丹、散等药物剂型[1]。晋

南北朝到宋金元时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探索,方药继续增加,剂型更加复杂,除汤、丸、散、膏、丹外,还有糊、汁、酒、煎、

熨、沐等。至明清时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依据骨折创伤后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选用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培元补肾药物的三

大配方原则。伤科用药由博而约,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发展历程。

第二,主张内外同治,出现伤科内科化趋势。

远古至战国时期伤科治疗出现了内外同治。秦代至三国时期伤科诊疗和用药开始出现伤科内科化趋势,此时期的伤科治疗偏重于药物

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骨折固定,因而在临床治疗上出现一定的偏差[2]。晋南北朝时期内外同治用药方法进一步发展,选用苦寒攻

逐、活血行血的药物治疗骨折。唐宋元时期伤科内治用药明显增加,蔺道人的七步法奠定了伤科用药内治法的基础。明清时期的由博而约

内外用药治疗骨折,运用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培元补肾三大配方原则,使内外用药更加简便适用,伤科内科化趋势更加明显[3]。

第三,活血化瘀药为主,补虚药为辅的伤科用药原则

根据药物类别统计可知,活血化瘀药比例始终占据首位,各时期活血化瘀药为辛温。这一用药特点源于《内经》有所堕坠“,恶血留

内”的理论及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瘀去新骨生则合矣”的活血化瘀说。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

母”,气能行血,所以活血化瘀药配伍理气药以及活血理气药物能够得到广泛发掘。宋金元时期,活血化瘀药物增加,其原则更加细化,活

血化瘀原则有攻下逐瘀、凉血活血,行气活血等种类。明清时期伤科活血化瘀药中增加了开窍药,有利于行血中之瘀滞和止痛的作用,这

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精神。根据药物类别统计可知,补虚药比例始终占据次席,各时期补虚药主要为甘温、甘平。由于受损后机

体虚弱,中医治病求本,无论是外伤皮肉筋骨,或内伤脏腑经络,均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而伤科疾患与气血的关系极为密切,气血互为依存,血虚无以载气,气亦随之减少;若血液大量脱失,则气无以附,导致阳气涣散不收,

以致气脱、亡阳的危证。而肾主“骨”“肝主筋”且肝肾同源,肝血充则筋得濡养,肾髓足则骨骼强劲,筋骨损伤日久必累及肝肾。因此,临证

用药补益气血和滋养肝肾尤为重要。

第四,使用频率最高的治疗骨折的药物和临床核心药物总结及用药组方规律。

根据统计,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附子、桃仁、川乌、白芷、甘草、熟地黄、生地、续断、桂心、牛膝、大黄为历代使用频率最

高的治伤药物。可见,各时期辛温性药物的比重很大,治疗上以活血化疲、消肿生肌为主,如当归、乳香、没药、大黄、赤芍药,桃仁,

以补虚为辅,如熟地黄、续断、黄芪滋阴、补肾、益气血;生地、续断、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

根据统计,核心药物为29味,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当归、肉桂、川芍、桂心,以活血补血,温通经脉为主。第二类:大黄、蒲

黄、桃仁、蛇虫、赤芍、红花、自然铜,以活血祛瘀为主。第三类:甘草、白芍、续断、生地、牡丹皮、干姜、附子,以补益配伍温里或

清热。第四类:川乌、牛膝、细辛、乳香、没药、骨碎补、白芷,以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生肌为主。第五类:防风、独活、羌活,以祛风解

表止痛为主。

由此得出,伤科治疗骨折用药组方规律为:以活血化瘀药物为核心组方,配伍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补虚药物,再结合症状,适当配伍

解表、理气、祛风湿、清热、止血、止痛、温里等品。

参考文献

[1]郭伟东.中医骨伤科用药剂型的历史演变.中医正骨.1999,11(4):54-55.

[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