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究.docx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究.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究

摘要:德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工作。纵观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仍存在“灌输式”“应试式”现象。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事情和困难,进而突破德育困境,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德育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63

积极心理学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认为积极的心态能够将人的潜力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同时,塞利格曼还认为,应唤醒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希望,他们的品德素养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应注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德育。我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也在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为了达成德育目标,教师应融合积极心理学与德育,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进步。

一、积极德育与德育创新的内涵

一是积极德育。积极德育与消极德育相对,基于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等理论激发人内心的正能量和良好美德,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德育中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积极德育中,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形成积极认知,并通过积极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种体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是德育创新。德育创新是基于目前实施的德育,继续优化教育内容、方式和路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德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新目标。

二、将中小学德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意义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使他们对教师更加信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而教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展开教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再用积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提高与教师进行互动和沟通的意愿,有效推动德育和日常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促进德育方式的创新

如今,我国很多中小学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仍未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利于中小学生对德育内容进行理解,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无法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在中小学德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可以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改革的速度,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落实。

(三)有助于学生乐观心态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方面,在中小學德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三观”。由于各种因素,当前的中小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站在积极的角度面对各种事情,有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以积极的态度实现理想,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在良好心态的影响下积极解决问题,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以积极心理为导向,优化德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以激发人的潜能,使其获得幸福感为目标。对此,中小学德育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构建并优化具有积极导向的德育模式。

第一,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生活感受到幸福。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是重点内容,这也是当代中小学生的必备意识,但对于他们而言有些宏大。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教师应明确教育目标,促使学生的幸福感得到提升,拉近学生与德育之间的距离。教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才能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引导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人的自信心会在产生积极情绪时得到增强,而产生消极情绪时便会认为自己很难做成一些事情,也不愿意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对于人的认知功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在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时,学校可以利用特殊节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通过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发挥自身才能设计小礼品,并在校园中义卖,在义卖结束后,将获得的资金捐献给希望小学、贫困家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能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给予他人帮助,使学生对自身价值产生认同,并通过亲身参与助人过程产生成就感,推动德育工作的落实。

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丰富德育工作的内部资源。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人格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品质,包括正直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