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厚煤层跨采对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pdfVIP

近距离厚煤层跨采对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近距离厚煤层跨采对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与其他领域岩土工程相比,煤矿领域的巷道围岩稳定性80%都受到

采动的强烈影响。煤层开采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布,不仅

在回采空间周围的煤柱上造成应力集中,而且该应力将向底板深部岩层

传递。通常为了分析问题方便,人们利用煤层与直接顶交界面上的应力

分布,即以支承压力来分析开采对底板岩层及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

.

第一节工程背

柴里煤矿1964年投产,生产进入二水平以后,由于围岩压力大、岩性差,受动

压影响后,大局部巷道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矿井的平安生产。1995年以后

对失修巷道的维修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仅用于巷

道维修的费用就达上千万元。对矿井的平安生产和经营工作造成了重大影响。二

水平巷道破坏以后,采用多种修复方法,主要有扩巷按设计断面重新扶U型钢支架、

或重新挂网锚喷、或按设计断面重新砌碹。由于失修巷道多,采用的修复方法不

合理,巷道失修的严重局面一直没有根本好转。

随着二水平开采强度加大,主要开拓巷道、三条上山受采动影响后严重破坏。

.

第一节工程背

根据底板巷道的围岩状况、底板巷道与工作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巷道的支护状况,

柴里煤矿近距离厚煤层开采底板巷道存在以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巷道在各大矿

区大是存在,其支护问题是困扰各大矿区平安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一类:近距离厚煤层开采底板巷道,长期处于煤柱下方、围岩破碎、围岩松动

范围大,受上部工作面屡次动压影响和长期支承压力作用,巷道变形严重,反复修

复仍无法控制围岩变形。

第二类:近距离厚煤层开采底板巷道,距上部煤柱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很小,经

受屡次采动影响。

第三类:近距离厚煤层开采底板巷道,上方工作面实行跨采。巷道围岩与第二类

围岩条件相似,围岩较破碎。

.

第一节工程背景

.

图7-2工作面与三条上山平面位置关系

第二节分析模型

模型是根据柴里矿二水平三条上山的实际地质开采条件建立的,见图7-3。三条

上山的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净宽4600mm,净高3700mm,三条上山原支护均为

φ14圆钢锚喷支护。三条上山沿二灰标志层布置,埋深300~500m,距离上部开

3#煤层10~22m,3#煤层采厚6.7m。

.

图7-3分析模型

第二节分析模型

根据巷道与上方工作面各种位置关系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见表7-1。

用三个数字IJK来表示模型情况。工作面向左开采,I代表工作面位置,I取1、

2、3,分别对应图7-3中工作面三个不同位置。J代表底板岩巷的位置,J取1、

2、3,分别对应图7-3中底板岩巷左、中、右三个不同位置。K表示巷道距煤层

的垂距,K取1、2、3,对应的垂距分别为10m、15m和20m。

表7-1分析模型

模型号ABCDEFG

模型情121221321131311222223

.

第二节分析模型

模型所在位置上下山埋深450m,上山距煤层底板的距离为10m。根据各层岩体的

岩石力学试验结果、围岩损伤程度,按照Hoek和Brown统计经验公式确定围岩物

理力学性质,见表7-2,并考虑了煤层、直接顶、直接底的应变软化特性。模型左

右边界按岩层走向充分采动角和走向移动角确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