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3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VIP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3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版)

(2024版)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科

数学

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已经有充分的认知经验。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根据运算律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变得简捷,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重难点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生活应用为归属,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计算并非纯粹的计算,为什么要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情境图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计算枯燥”的错误印象。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重视简便计算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在关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更应关注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感悟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算法孰优孰劣,并修正自我内需,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学会不断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计划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但是李叔叔在旅途中碰到了很多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帮帮他吗?

好,那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授课开始时,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谈话的情境。由旅行的话题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他们的挑战欲,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2分钟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1.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看,李叔叔今天就遇到了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例1。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情预设】已知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请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这一组算式中两个加数分别相同,只是交换了它们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

总结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板书:a+b=b+a)

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1题。

2.探究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①师:转眼三天过去了,看看李叔叔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教科书P18例2。

从题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

集体交流,展示算法。

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观察下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吗?(出示课件)

总结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作加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李叔叔骑行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场景、条件、问题都十分熟悉。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体会运算律提供现实背景。同时,画出线段图,利用几何直观,方便后面对算理的探究。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亲身感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0日上传了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