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学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明文体——散文

(一)概说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

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

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

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

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

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

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

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①

[伴读]①“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散文之“神”便是引领读者的那条脉络。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

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

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

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二、识作者

1、《故都的秋》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

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

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伴读]②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

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2、知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

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

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

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3、整理本课重点词语解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现代汉语词典》。

4、速读全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全文的结构,并归纳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

一、识作者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

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伴读]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先生有深

意。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创

文档评论(0)

187****3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