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第一讲”.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教学“第一讲”

第一讲: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选自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

各位老师,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一

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

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作为一线

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

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

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

“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现在的语文

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

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各位老师,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

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

—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

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

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

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

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

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

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

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

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

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

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

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

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

定的。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

技能在概

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

●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

似情境中

的“远迁移”;

●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

“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

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这样的

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

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

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

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

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

“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

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

关键了。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们老师

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

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

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

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变得深、难、重了。

当然,有的老师已经认识到在单位时间里教学一篇课文,面面俱

到是不可能的,想从中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可是一篇课文,可作

“例子”的点太多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苏轼在攻读《汉书》时,每抄读一遍,都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读第

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是为了学用兵之法;读

第三遍,则是专门研究人物和官制。读过数遍之后,他对《汉书》中

多方面的内容,便由生而熟、由熟而精通。那么,我们带领学生从哪

个点进入学习一篇文章呢?这就靠我们老师自己判断、选择了。当然

我们很多人自己不判断不选择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