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参考课件2.ppt

《扬州慢(淮左名都)》参考课件2.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入新课月亮,这颗孤独的地球卫星,千百年来见证了人间的一切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她已经成了人类永恒的朋友,情感寄托的对象。在中国,古往今来悲月颂月怀月的诗文真是不计其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月文化。那么,有谁知道,被称之为“中国的月亮城”的是哪座城市呢?(扬州)扬州的月亮是扬州的一道独特风景,古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占了天下2/3的月色,今天我们一起去沐浴一下中国月亮城的银辉。不过,不是现在的扬州,而是跟着姜夔这个导游一起去神游八百多年前的扬州?。扬州慢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律,其词作多咏物记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听朗读,正音,感受词的节奏。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因此,读这首词,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题解读序,思考: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2、小序中哪个字奠定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悲:《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伤痛读词,思考:1、词的上下片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全词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写出“悲”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想。上片写了作者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下片借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来抒发黍离之悲。整体感知:1、词的上下片分别讲了什么内容?空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无声冷月寂寞红药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破败萧条名都热闹繁华(对比)(今)(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2、词人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写出“悲”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虚)(实)(虚实结合)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有的人甚至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可见当年的扬州乃人人向往的游冶胜地。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再来研读全词,赏析名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提示: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想。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

文档评论(0)

crsky2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