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pdf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

什么是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道——導同源字

杞——夏禹后代

宋——商后代

格:来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

邢,则民有遁心。”(《礼记·淄衣》)

格尔众庶。(《尚书》)

(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

征:证明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

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

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

郑玄: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

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

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未说明是谁

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

识渊博,记忆非凡

贤才:博学多识的人

(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

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

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

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识,记也。”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

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何!’”

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

《识小录》笔记谦虚

《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

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

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

改写小传。对宋朝史极其熟悉

陈寅恪:白居易长恨歌历史与诗互证

王仲闻:宋词和宋史互证

沈玉成:《左传》魏晋南北朝研究著名学者《全宋词·序言》(右

派,不可署名,由徐调孚(以稿费赞助,忠厚长者)撰名)

《礼记·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

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是根据夏、殷礼

损益而制定的,孔子能言夏商之礼,是因为从周礼推出来的。)

鲁国文献相对较多——周公封地,周公之子伯擒之国。周礼保存

较多。

《礼记·中庸》:“(鲁)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

策。’”

《左传·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太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也。’”

《礼记·中庸》:“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

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

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圣人的话不能自相矛盾,一边说“有宋存焉”,一边说“不足征

也”,前人的解释有: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长年居江苏,《古今

尚书疏证》:今文尚书为伪

伏生:传《今文尚书》

鲁恭王坏孔子宅:《古文尚书》较今文多16篇(16篇因无经师

注释,晦涩难读,逐渐失传。后魏晋南北朝又重新出现古文系统,号

称孔安国注,并逐渐成为主流,孔颖达以此为基础作正义,朱熹等人

开始怀疑,今传《古文尚书》没有特别难读,到阎若璩敲定为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