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1《认识方程》这是一块崭新的

知识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

打下基础。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材料:而是通

过猜想笑笑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学生通过猜想,可以列出各

种各样的式子,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能力。而且这样设计也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

续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猜想得出了30+10×2=50、30+10=40、х+10×2=50、

30+х=50、10+х﹤50、30×2=60、10+30+2х﹥50、2×30+2

х﹥50等8个式子,接着教师提出能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

8个式子进行整理和分类。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随后再

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在班级里汇报,选择一种有未知数的、

没有未知数的这一类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х+10×

2=50、30+х=50、10+х﹤50、10+30+2х﹥50、2×30+2х

﹥50这5个式子进行再次分类,最终得出方程的一类,其他

的一类。从而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

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

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

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

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

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

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

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

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2

1.引入

师:我们来猜个谜语,“一个瘦高个,肩上挑副担,如

果担不平,头偏心不甘”

生:天平。

师:对,就是天平,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天平开始。

2.认识等式

出示第一幅天平图,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草莓和西红柿的重量等于芒果的重量。

师:怎样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生:20+30=50(板书:20+30=50)

师:像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出示第二幅图。

师:看到这副图,你有什么想法?

生:天平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轻。

师: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呢?

生:40<x+10(板书:40<x+10)

追问:x表示什么?

生:x表示未知数。

出示四幅天平图

师:你们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学生观察图列出方程。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x=802x=100x+20=70x>

30)

3.认识方程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所写的着几个式子,你能把这些式

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生1: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

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生2: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分成两类。

师: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

吗?

生:把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为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

式分为一类,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分为一类。

师: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这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是方程。

:这节课是对方程的认识,但不能脱离等式,所以,一

开始,我就利用天平这一工具,引出等式、不等式,从而为

后续认识方程,体会方程建立良好的基础。至于方程的凸显,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

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

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

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

的过程。一开始,学生分类也是凭一种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