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

享受职业快乐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它维系着千百万孩子的健康成

长,维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快乐,因而应该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充满幸

福和欢乐的职业。教师们为了这一职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绚丽的晚霞……,荣誉

的背后我们的教师们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

题组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

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

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8%的教师已构成“心

理疾病”。此后不久,上海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一次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中

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调查显示,全港接近有7000名教师已经患了经常焦虑症……

一、教师缘何“心病”不断?我想,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

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

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

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

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

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

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

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

欢迎下载

精选

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另外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

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

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

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

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

享受,认为教师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

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

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

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

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

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

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

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

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

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欢迎下载

精选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良好的、

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

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

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