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pdf

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怀化市2024年上期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中国当

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

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这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一

些美学著作如汪裕雄的《意象探源》、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等中就得到

了体现。进入到21世纪以来,张世英、叶朗、杨春时、张祥龙、胡雪冈、陈伯海、陈望衡、朱良志、朱志

荣、彭锋等学者都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资源的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要性也被一些

海外汉学家和西方学者充分意识到。比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象外之象——中国美学史概况》将审美意

象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线索,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无法之法”“天人合一”“自然创造”等问题出

发,凸显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属于传统,而且也属于现代。中国学术界有一种声音认为,意象美学

研究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国本土。在发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价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充分吸收西方现

代美学成果、反映当代美学和艺术实践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种观点以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方式

看待意象美学的研究,它没有意识到,传统不仅是和某个过去时代相关联和产生共鸣的东西,而且还是一种

栖息在人们深处的精神,它不是经历了某历史阶段就可以消失的东西,而是可以走向现代,在现代世界获得

认同与发展的东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正具有这样的意味和价值。

叶朗曾反复强调,“美在意象”并非自己首先提出,而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始的许多北大学者在美学理

论的核心区域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共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当代美学发

展的一种趋势,那就是人们在学习和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仅仅用西方美学阐释中国美学

的方法论之弊,从而转向重视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并以此为基础,寻求中西美学的对话与沟通,以建立具有

现代意头的美学思想体系,这一点,早在王国维的以意象为基础的“境界(意境)”说中就显露出来了。尔后

的朱光潜、宗白华等人以“意象”为中心谈美和美感的创造、谈诗墙和中国艺术境界的创造,都体现出这一

特点。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意象美学研究的这一意识更加自觉,它不再只是将“意象”作为阐释中

....

国美学和艺术经验的核心范畴,而且试图融合现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传统意象美

学理论相互比较、阐释与论证,以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如叶朗借鉴西方现象学意向理论来阐

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张世英以海德格尔所代表的“显隐说”来展示传统“意象说”的当代意义,杨春时

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华审美现象学的理论构想,彭锋将中国传统“意象”理论与西方的“显现”“气氛”美

学联系起来的理论尝试等,都体现了这一努力。

(摘自毛宣国《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

材料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

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

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

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

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