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将相和》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将相和》教案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将相和》教案设计

《将相和》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对于历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的深入理解,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把握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言行,从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璧、臣”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7个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3.能够简要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蔺相如和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他说这话的目的是把和氏璧拿到自己手中,以便在秦王无理取闹时能够保住和氏璧。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再如“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他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逼秦王击缶。“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一语言描写,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和”的重要意义。

三个故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完璧归赵”是起因,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敢保住了和氏璧,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是发展,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负荆请罪”是结果,廉颇因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而不满,但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知错能改,二人最终和好。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蔺相如在与秦王斗争过程中的策略,以及他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境界。

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面对强大的秦王,先是以和氏璧有瑕疵为由拿回和氏璧,然后以撞碎和氏璧威胁秦王,这一系列的举动看似冒险,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深知秦王想要和氏璧,但又不想失去颜面,所以他利用秦王的这种心理,巧妙地保护了和氏璧并安全返回赵国。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让赵国受到秦国的欺诈。

2.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从“不服气”到“负荆请罪”的心理转变过程。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他战功赫赫,看到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功就位居自己之上,心里不服气。但当他听到蔺相如的话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认识到自己只考虑了个人的荣辱,而蔺相如考虑的是赵国的整体利益。他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种知错能改的品质也是值得学习的。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例如在学习“完璧归赵”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和秦王的狡诈。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例如在讲解“渑池之会”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蔺相如或赵王,身处渑池之会的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应对措施。

4.问题引导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在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时,问学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讲述一个关于“和”的小故事,如“六尺巷”的故事,引出课题“将相和”。

2.提问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可能会讲述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认读生字词,如“和氏璧、抵御、侮辱”等,纠正读音。

3.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文档评论(0)

老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老铁的文档,大众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