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第二章第1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目标.pdf

(2.1.6)--第二章第1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目标.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第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与标准

案例: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

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优美,意蕴

隽永深长,是宋代散文中文质兼美的代表作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古文知识的同

时,理解苏轼辩证的哲学观及旷达的人生态度,是文章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因

为本文不仅仅是苏轼个人的思想展现,更是古代文人们对功业、命运的深刻思索

鉴于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确立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的

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了解语文常识“赋”这种文体,学习景情理交融的

写作手法。(2)熟读并背诵课文,通过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胸怀和积极

进取的精神,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此篇文言文的授课时间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有关

作者的资料以及写这篇赋的背景知识,上课伊始,第一步,先请几个同学介绍

作者苏轼和写作背景,结果让笔者很吃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丰富而精彩不管

是介绍作者还是介绍写作背景都非常到位。第二步,应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了

解“赋”这种文体,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在

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也可以

互相讨论也可以问教师。第三步,学生疏通完文意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放出备

课时教师标出的重要的字词的用法,重要的句式,并板书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一

些不懂难懂的字词,当堂弄懂并掌握。第三步,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把学生分

成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每小组整理自己本小组的问题,

然后分任务自己课后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教师将课前整理归纳完善学生在第一课时交上来的问题,用多

媒体播放出来。

(1)文章描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讲述了什么样的理

(2)作者在文中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主客两人面对眼前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待

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主客是否为两个人

(4)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

该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方法

是研习探讨,个性鉴赏,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外搜集的资料,课

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上面4个问题,把学生

分成四大组,每组负责一问题,每小组推荐代表发言。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

都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从而理解苏轼

的人生态度。

【品析】

在以往的古文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古文知识目标这一维度,把文言文阅读

课上成了实词虚词句式的翻译课,总是喜欢把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让学生记下

来,然后自己讲,课堂气氛往往是沉闷的,学生无精打采,教师也觉得疲惫不

堪,这样的课堂,使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的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而在

本文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尽量少讲,充分相信学

生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

生的自主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意的疏通还是对问题的提出乃至对

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学生主体通过探

究发现解决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当然,让学生成为

课堂的主体并不是不重视教师的作用,在本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还是举足轻

重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主

导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激活上,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激活教学过程,给课堂最

有力的支撑。

在本课的学习当中,三维目标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

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本课学习当中,教师没有将“知识和

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看做三个独立的目标,

也没有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而是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

文档评论(0)

屠宰时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多年从事企业管理,主要生产、工程、安全管理工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9月21日上传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