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6篇.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6篇--第1页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6篇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提问引入,在初中学过圆的概念,那么具有什么

性质的点的轨迹成为圆呢?然后建立圆的标准方程。本节课采用

ppt多媒体演示,增加了信息量,动态演示图形,引起学生更强的

注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生

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节内容可采

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

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把“引”和“探”有机的结

合起来。教师的每项教学措施,都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思维情景,

一种动脑、动手、动口并主动参与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这节课学生很投入,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发现知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活动,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

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失误在于:

①课前我以为同学在初中学过圆,并且对圆的定义有深入的

了解,但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更糟糕,同学的基础有点差,在问

题的设计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在解决圆的.问题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

第1页共9页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6篇--第1页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6篇--第2页

法,应该多加总结。

③有关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应该选取

一些较难的题目供学习好的学生研究。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2

今天开一节新课,课题是《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上,我用了

奥运五环旗来引入,通过五环的圆形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圆,

借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并提出本节研究的课题。接下来,设计两个

问题作为课堂的串联。问题一:如何作出一个圆?先让学生上来

画圆,再结合画圆的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定义;问题

二:如果圆心为C(a,b),半径为r,如何求圆的方程?教师根据

学生作出的圆,添上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推导

圆的方程。两个问题一解决,圆的标准方程也就浮出水面了。

结合例题,教师对圆的标准方程的结构作了进一步说明,特

别强调了圆心在原点的情况,然后,就进入了练习巩固阶段。本

节课设置了三个题组,题组一(4题):已知圆的标准方程,口答

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题组二(4题):已知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写出圆的标准方程;通过题组一、二,教师引导学生强化了确定

圆方程的关键是明确圆心坐标和圆半径,如果条件不成熟,则需

根据条件先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于是,给出题组三,都是要求

学生先作出草图并求圆的标准方程,条件分别如下:(1)已知圆

心和过圆上一点;(2)以A、B两点为圆的直径;(3)已知圆心,

第2页共9页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6篇--第2页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6篇--第3页

且圆与一直线相切;(4)已知圆过两点和半径r。

四道题目,让学生先作简单的思考,然后叫四位学生分别上

来板演。这样的安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放手让学生做之

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3、4两题,两位学生耗费了近15

分钟时间,虽然第4题得到了解决,但离下课仅剩下2分钟。结

果只能对学生的板演作匆匆忙忙的说明,未能对解题思路作进一

步的延伸,是为本课一遗憾。

在课后,几个同事进行了交流,认为题组三的给出太过突然,

应该先设置一个类似的例题作缓冲,而且题4在本节课显得难度

过高,应当放在下节课再讲。思索再三,确实同事的见解很到位,

本节课还是题量设置过大了一些,在教学中,

文档评论(0)

187****5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