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人物篇:鲁迅.doc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人物篇:鲁迅.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人物篇:鲁迅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人物篇:鲁迅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郁达夫《鲁迅的伟大》)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享誉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学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鲁迅先生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在小说、杂文、诗歌、翻译、文学评论与研究等领域都成就非凡。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先生的卓越成就、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值得我们深切缅怀。

勾勒人生轨迹,读鲁迅的成长

对个人生活的描写,往往也会折射时代的变迁。虽然鲁迅曾表示“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但“异地”的“辛苦辗转”生活又让他时时眷恋故乡。“离乡—返乡—再离乡”,不仅意味着空间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观察视角与文化眼光的变化。了解鲁迅的人生轨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

1、绍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在良莠不齐的传统文化熏染下,童年鲁迅见证了当地林林总总的风俗习惯,听闻了各种地方传说。11岁时,鲁迅进入三味书屋读书,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在此期间,鲁迅积累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创作、文化批评奠定了基础。

鲁迅十几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其间,他为父亲延医治病,见识了几位所谓的“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和开具的奇特药方,认清了其巫医不分、故弄玄虚的欺骗性,也体会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2、南京

鲁迅经历了家庭变故和思想裂变,离开家乡绍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读书,走上了一条与当时大多数学生不一样的求学道路。在南京的学习岁月,是鲁迅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过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这一思想也成为他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思想武器。

3、日本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和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准备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耽误的病人,在战争时期去当军医,用医术报效祖国。但在仙台学习期间,他在电影中看到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日军杀头时却神情麻木,因此决意要“改变他们的精神”,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4、北京

鲁迅回国后,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后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又随教育部迁到北京。

1918年5月,他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在北京,鲁迅开始在大学兼职教书,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与革命志士共事。但在反对势力的排挤和军阀纷争中,鲁迅不得不离开北京,在厦门、广州等地辗转。

5、上海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主编了《前哨》《奔流》《萌芽》等多种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走进作品世界,遇见多面鲁迅

提到鲁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多人最初的印象,大多来自于语文课本上的那个“早”字。再后来,我们读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文字,《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他的著作,不知串起几代人的语文课本,他的《彷徨》与《呐喊》,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笔尖锋利的人。鲁迅先生的照片,大多也是一脸严肃,一副高冷范儿,不免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但如果读了《朝花夕拾》,你又会发现,犀利、尖锐的鲁迅也会写下亲切、温和的文字,高冷、深沉的“战士”也有天真、温情的面孔……

1、《呐喊》:饱含忧愤与热望的感情

“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调: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呼喊。

《狂人日记》发出了现代文学史上振聋发聩的第一声“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对历史的追问;“救救孩子”,这是对未来的呼唤。

《呐喊》的忧愤是深广的、透骨的,甚至不乏绝望与悲凉。“吃人”的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披着“仁义道德”的外衣,鲁迅却在“温良恭俭让”的面纱下看到了“吃人”的本质;官民、主奴、长幼、男女……这样的等级观念刻在当

文档评论(0)

189****64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26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