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等高线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
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1、活动: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学生展示)
(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
1.活动:(设置疑问)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2)课件展示: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3)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4)师生归纳: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互动探究:读图探究等高线的特点
设问: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有何特点?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
(1)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讲解归纳: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
2.活动:如何利用等高线示意图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1)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2)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3)师生归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一般来说,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五)归纳小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加深印象。(课件展示)
可由学生谈收获(更容易反馈学习信息)
七、课堂检测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5题。
C
C
1.图中C点的海拔是()米
A.100米B.200米C.300米D.400米
2.图中山顶B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A.440米B.400米C.531米D.395米
3.A、B两点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120米B.220米C.320米D.420米
4.下列关于图中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陡??
B.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C.线路BC所在高线较密集,坡度较缓??
D.线路BC所在高线较稀疏,坡度较陡??
5.从安全角度考虑,爬山线路A、BC中较为合适的是,请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答案
1.A2.A3.C4.B
5.A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爬山较为安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