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类专题──《芣苢》《插秧歌》联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品析民生之味。

2、体会劳动之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发展劳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思想情感,品析民生之味。

2、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发展劳动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吟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中国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中华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的歌谣------《芣苢》《插秧歌》。

二、温故而知新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起初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情景设置:

内乡实验高中文体艺术节即将拉开序幕,为了展现古代劳动之美,设置了“劳动之歌”展厅。该展厅采用了《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古诗作为展览的题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意义,需要我们味展厅制作一段宣传视频。

三、朗诵竞聘感诗意

活动一:竞聘配音员

优美的朗诵可以让人如听仙乐,如临其境,接下来让我们踊跃参加,来为视频配个音吧。(提示:注意每首诗歌的字音、节奏、语调,体会情感。)

生读,生评价,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再读。

看到同学们一个个积极踊跃,大显身手,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加入你们了。师范读。

四:录制视频展诗境

活动二:竞聘小导演

假如你是宣传视频的小导演,你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请你用文学化的语言将你拍摄的画面描绘出来。为了使拍摄视频更加吸引观众,需要增加几个特写镜头,你会选择哪些特写镜头?请说明理由。

①生描绘画面,展示,评价。

②聚焦《芣苢》特写镜头:“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

学生表演六个动作,体味差别,教师点拨。

采,形象地表现采摘的动作。有”在诗歌中指是采摘动作后有所收获的状态。两个字合起来构成了一次劳动过程。

掇,拾取。捋”指的是双手抓取,一手抓着东西,另一只手抓取。如果说“掇”是一片一片地捡,那么“捋”就是成把成把地抓取,动作快了,频率高了,劳动者完全沉浸在劳动过程中,氛围更加欢快。

袺:提起衣襟兜取果实。“襭”,就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盛取东西。可见采摘的芣苢太多了,可能带来的篮筐已经装满了,衣襟成了临时的篮筐。

这六个动词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劳动者的喜悦之情也在不断增加。

聚焦《插秧歌》特写镜头:

分别运用“抛”“拔”“插”等动词来展现一家人插秧劳作、繁忙而辛劳的场景,用“唤”“低头折腰”等人物劳动中的动作表现他们插秧时的心无旁骛。

五、品析民生之味

合作探究:在两首诗歌呈现的劳动场景中,我们窥见了先民们不同的劳作、生活方式。试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不同。《芣苢》---乐:①发现茂盛的芣苢的喜悦:“采采”解释为茂盛的样子,说明芣苢很多,采摘的人看见自然心生欢喜;②多人聚集劳动时的愉快唱和:采摘芣苢,多人聚集,边劳动边唱歌,劳动的艰辛也化为了劳作的快乐。③满载而归的喜悦:人们从一开始呼朋引伴的“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接着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

文档评论(0)

高中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高中一线教学,可提供高中各个学科的授课资料,高考复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1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