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一种教材教学的视角 .docx

国家认同:一种教材教学的视角 .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认同:一种教材教学的视角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對家国情怀内涵、外延及其落实的探讨也方兴未艾。其实,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而有着南宋爱国词人之称的辛弃疾,他的怀古咏史词就带有非常明显的家国情怀。本文以统编语文教科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为例,试图从国家认同视角进行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辛弃疾;怀古咏史;教学视角;教学策略;国家认同意识

有南宋爱国词人之称的辛弃疾,他的怀古咏史词是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驱使下,对动荡社会现实的切实关注,他以史为镜,观照现实,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咏史抒怀,充分借用古人古事将其难以直说的隐忧与深层思考,艺术地以怀古的形式体现出来,将怀古抒怀上升到睿智的理论高度,具有明显的伤己伤今情调和深层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具有明显的国家认同意识。

一、知人论世,明确词人托古喻今的写作目的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少年时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诩,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中,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汉水东流》《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等。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偏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

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偏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偏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具有深沉爱国情怀的辛弃疾,尤其是在南宋朝廷被少数民族入侵、风雨飘摇之际,更是怀有收复国土的宏伟抱负,他曾多次奔赴抗战前线,热切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以统一中原。但是他实际面临的却是仕途坎坷、奸佞当道、沉沦下僚的残酷现实。用世之心愈迫切,不遇之感就愈强烈。他从自身的沦落不遇出发,认识到封建社会压抑人才,排斥贤良的痼疾。他的这些感触是借历史题材,通过怀古咏史的方式来宣泄,这就是辛弃疾怀古咏史题材中自抒怀抱的作品产生的创作动机。

二、分析词作,明确词人深沉的国家认同意识,借古抒怀以匡时

因为怀有深沉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将自我的用世之心和不遇之感通过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怀古咏史词表现出来,更是体现了深沉的国家认同意识。有的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它是国家主权合法性的来源,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世界上,除了无政府主义者或者世界主义者,大部分人都需要知道自己归属于哪一个国家。因此,国家认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集体认同。”有的认为“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以上定义侧重于从心理和意识的层面来界定国家认同的内涵,“国家认同”其实就是爱国主义的内核。如此看来,有南宋爱国词人之称的辛弃疾潜意识里是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的。他认同南宋朝廷,并把自己纳入这个集体中。辛弃疾作为一个有识之士,当他认同的国家(南宋)分崩离析之时,就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以及自身怀才不遇、沉沦下僚的悲愤通过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也颇多谴责。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词人将他目睹的不堪现实记录下来,并借用怀想一些古代人事(即用典)将自己不得用世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通过对孙权立国、刘裕建功、

义隆败北、佛狸立祠、廉颇饭否等古代人事反映英雄无觅、残照荒草、烽火不再、

鸦鼓齐鸣、豪杰被弃的不堪现实。尤其是词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一问,更是将词人的思想和感

文档评论(0)

文档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创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