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对策思考.docx

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对策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对策思考

?

??

?

?

?

?

?

?

?

???

?

?

?

?

?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比较

1.城市—工业导向的人口迁移模式

城市—工业导向的人口迁移模式是建立在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基础之上并由拉尼斯—费景汉进一步补充完善形成的。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现代部门的发展不断吸收农业当中存在边际生产率较低的剩余劳动力,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的结果直接促进了国民收入中利润份额的提高,这部分增长的利润不断用于再投资,从而使发展过程不断持续下去,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来。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会提高。而当工业吸收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水平,农业部门劳动力与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收入趋于相等,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将会结束,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发展。城市—工业导向的人口迁移模式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与劳动力迁移结合起来,更强调城市现代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有明显的城市发展偏向,但反映了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必然性。

2.小城镇—农村工业化模式

小城镇—农村工业化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主要模式。从理论上分析,小城镇—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起源于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的农业城镇发展模式,核心是从区域空间均衡布局的角度建立合理的城乡联系均衡布局体系,通过小城镇的载体作用,使城乡市场衔接,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向农村延伸,实现区域性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学者费孝通认为,乡镇企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上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意识,使城乡要素随乡镇企业在农村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两大社会之间能够相互流动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城乡产业上的协调发展。国外小城镇—农村工业化发展由来已久,最为典型的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所造成的“城市病”而采取的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农村中从事制造业的就业人员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重已经达到25%,农村工业化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通过实施农村工业项目计划、推行农村工业保留政策等措施,也促进了印度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出现。

3.农村综合发展模式

农村综合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托达罗提出来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忽视对农业部门的投资和片面强调对城市工业部门的投资,并指出应通过加强农村的综合发展和综合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就业机会差别、改革教育制度和调整教育结构,来实现农村综合发展。斯多尔和泰勒也提出了与托达罗模式相近的观点,认为自上而下的联系使城乡发展不平衡,合理的城乡联系必须建立在人们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而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直接面对贫困问题的。他们认为,城乡发展的中心应是农村发展,在政策上要给农村地区更大的自主权,修正价格体系,鼓励农村出口,重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约翰逊提出的“乡村内源发展论”则认为,区域应建立自力更生的农村经济,增加对城乡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增加农业产量和贸易盈余,以获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城乡边缘区发展模式

城乡边缘区发展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麦基用“desakota”概括在地域组织上出现的非城非乡,但又表现出城乡两个方面特点的独具特色的地域类型。城乡边缘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地域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过渡性,人口在社会学特征上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激烈竞争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等特征。就当前来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如果考察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前景就可以发现,城乡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处于二者之间的城乡边缘区,促使城乡边缘区经过最初相对独立发展的阶段后,完全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相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

1.以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为主的城乡边缘区发展模式

从已有的研究分析,孙弘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东北地区35个主要城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分为五个类别,认为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其中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较高。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由于在工业化程度、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发育、区域地理环境等方面远远高于区域的二级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城乡经济发展处于高水平均衡。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空间地域结构演化上已经由简单的集聚—二元结构向扩散—三元结构转变,城市发展中各种标准化生产企业中的某些环节、大量的污染性企业、低层次的经济活动等逐渐向城市边缘区扩散,城市外围的一些县城和中小城镇由于承接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逐渐成为城市高层次产业发展中的一环,与中心城市的分工协作日益紧密,使得城乡边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