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水兴则邦兴.ppt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目二水兴则邦兴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它是新石器时代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母系氏族公社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干栏式住屋有许多特色,使居民能临水而居。地板在地面上通风凉快,可防潮防淹,也可防止大雨过后的泛滥,及不卫生的蒸气和低飞的昆虫聚集。残馀弃物可从地板空隙掷出,随水漂流;在陆上的杆栏建筑掷出物可成犬猪的饲料,地面上又可燃起熏出浓烟的火以防蚊虫。如建筑在地形崎岖之地,还可减免填土、挖掘;又因居高临下,也可防敌人袭击。河姆渡房屋干栏式构建复原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桩木为支架,上面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把中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前推了3000多年。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木质结构水井。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内壁为栽立的几十根排桩,运用榫卯结构将所有排桩套接起来,形成固定整体,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构架。考古时还发现井内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芦席残片,这些是与井上建筑有关材料。可见,河姆渡先民们为保证水质,在水井上方建有水亭设施。河姆渡木制井

河姆渡文化

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骨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碳化稻谷遗存猪纹陶钵(浙江省博物馆藏)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河姆渡文化

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说明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稻穗纹陶盆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统一的宗教信仰,留下宏大的宫殿与古城、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等多种遗迹,以此实证了这里已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

良渚文化/video/BV1Tf4y1k7Cu/?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良渚外围的水利系统所涉及的范围超过了一百平方公里,几乎达到了今天的丹江口水库面积的十分之一。四通八达的水网交通为古城的营建提供了保障。

良渚文化2019年,良渚遗址以其见证价值和典范价值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与世界文明发展史中,源自大河流域的大多数文明不同,良渚文化发源于江南环境下,沼泽湿地环绕,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是东亚地区最早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一座城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史武汉,又称江城。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关系如此亲密无间。

一座城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史一千多年前,由于长江江水的冲刷与泥沙淤积,逐渐形成陆地洲滩,诞生了武汉的雏形;而后在长江灌溉出来的沃土上,“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成为天下粮仓。一百多年前,汉口藉着长江的黄金水道,大兴贸易,商贾云集,风光无限,并在清末率先开埠,成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一座城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史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对抗争斗不休不止,在《武汉地方志》的记载中,“大水”几乎每三年就来拜访武汉一次,武汉市民也几乎成了看天的专家。在有记忆的年份里,印象深刻的洪水多达数十次,1931年,大水在丹水池破堤而入,汉口在洪水下浸泡数月之久;1954年大水后武汉开始堤防建设.抗洪纪念碑位于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江堤上。为纪念1954年防汛胜利而建

1954年8月18日29.73米1931年8月19日29.28米29.43米一座城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史1998年8月20日

一座城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史1998年,见惯了洪水的武汉人已经从容不迫,昔日的江滩成了市民的游泳池,小孩子趟着齐膝深的水去学校。

一座城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史大水几乎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部分面貌——江汉平原从魏晋时代就开始修堤防,1635年,汉口立起了第一条长堤,正街形成了;1864年,地方政府又在长堤外的湖荡中修筑了汉口堡以挡来水,汉口面积增加了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