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教学策略.docx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教学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教学策略

?

?

倪锐添

摘要:依据深度教学策略设计专题复习课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一能力”体系,理解运用深度知识,形成有序的深度思维能力,并很好地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案例研究和案例陈述的方法,提出了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深度教学;专题复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2-0065-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2.016

专题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温习、巩固,更是对各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构建、延伸,从而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形成有序的深度思维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想让学生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形成有序的深度思维能力,养成学科核心素养则需要教师以深度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化学课程特点及国家对未来学生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局限于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更应从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开始。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深度教学(DeepTeaching)一词是由深度学习延伸而来的。所谓深度教学,是在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从表层的知识符号走向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性质、内在结构和规律,提升的教学。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是更加注重整合与重构,注重本质与内涵,注重活動与感悟,注重对话与交流,注重运用与评价。

三、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在专题复习中的体现

“物质的除杂”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运用深度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联结,在构建“物质除杂一二三四”这一“知识一能力”体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落实“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解读知识本质特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深度知识解决除杂试剂的选择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落实“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运用知识,动手实验解决实际除杂问题,体验深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等核心素养。

四、对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重构、对表层知识深入解读,剖析本质以及对单一问题和孤立的实验操作用具体情境加以整合,系统性地思考并解决,籍此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达到使学生能够理解运用深度知识全面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有序的深度思维能力,同时养成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对话与交流、运用与评价。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1.整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有序深度思维

“物质的除杂”包含两方面的知识:(1)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常见物质特别是碱和盐溶解性(包括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规律)、物质的沸点等物理性质;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2)初中常见的实验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冷却结晶、洗涤、烘干、蒸馏等。因此,“物质的除杂”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共同形成的“知识一能力”体系。学生通过新课阶段的学习,可能已经掌握了部分知识点,但面对这样一个“知识一能力”体系的挑战时,就常常会显得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大部分的资料都会对“如何除杂”这一问题进行方法类的指导,但极少涉及对“物质的除杂”这一“知识一能力”体系的构建。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形成关于“物质的除杂”这一“知识一能力”体系的深度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知识一能力”体系的同时也是在落实培养学生“模型认知”这一核心素养。

通过教师引导和自主生成,学生最终形成了“物质除杂一二三四”(如图2)这一“知识一能力”体系。“一”是指要明确“一个目的”:从混合物中获得纯净物(目标物质)。做事情首先要明确目的,这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二”是指物质除杂的“两种思路”:(1)分离,实现目标物质和杂质的分离;(2)转化,使杂质转化成目标物质。除去杂质不一定非得分离并弃去,使杂质转化为目标物质是更为环保的方式。“三”是指物质除杂的“三个途径”:(1)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实现直接分离;(2)利用杂质的化学性质,先转化成沉淀、气体或水(液体)后分离;(3)利用杂质的化学性质,直接转化成目标物质。“四”是指物质除杂的“四个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和“复原”。这四个原则常见于许多资料,但如果

文档评论(0)

151****82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