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评剧的历史与发展.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中国戏曲评剧的历史与发展

?

?

韩笑

摘要: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评剧是流传于北方流行于河北东北一带,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地方戏),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评剧”“川剧”,“豫剧”。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本文介绍了评剧的发展历史概况。

关键词:戏曲;评剧;发展

评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靓丽奇葩,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是由流行于冀东唐山,滦县,滦南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从冀东的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衍变发展为“评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这期间经过了莲花落,这折出戏,平腔梆子戏等多个阶段。评剧起源于莲花落,但在表演形式演出方式大致相同,演员的创造各异,受到其它剧种及民间艺术的影响也有些差别。最初莲花落的演出形式有“单口”和“对口”两种。单口是一个人打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复,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则是彩扮,由两人男演员来扮演一男一女,里面所有的角色都由这两人来演,曲调也非常简单。这两个人分为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为主。伴奏除竹板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副架”的,即由一人打击架上所有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人帮腔。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等,也有少量整体故事,如《小借年》,《摔镜架》,《杨二舍化缘》。

清朝光绪7年,(1881年)前后,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唐山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煤炭,水泥,陶瓷,机车车辆等工业都随之兴起,经济的发展为评剧在唐山的立足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相应的群众基础。此时莲花落己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起班社,演出也有了“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的知名演员有很多,清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风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了戏。乐器方面则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是保存着。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和子弟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莲花落向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20年(1894年)二合,庆顺,义顺等8,9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但不久之后,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再加上1908年的两次“国葬”,禁止响器和娱乐活动,致使莲花落各班均处于瘫痪状态。

光绪34年(1908年)秋,成兆才,任连会,张彩庭,金菊花等十多为评剧先驱,在滦县东,对拆出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进一步吸收河北梆子,皮黄,大鼓等艺术的唱腔,身段和程式,糅合运用,但仍保持着原有的活波,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因改革后的剧种腔调比河北梆子戏低,所以人们称之为“平腔梆子戏”但学习了河北梆子的锣鼓及文场曲牌,并改进了伴奏乐器,丰富了新的唱腔和板式,形成了具有板腔体音乐特征的戏剧形象。同时还加强了伴奏音乐气氛,并根据剧中人物性格需要,思想感情的发展,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尖板】【搭调】【哭么二三】等板式,借鉴了京剧,皮影,乐亭大鼓等艺术种类的板式。20年代,评剧的演出阵地从河北转移到奉天(沈阳)为演出中心的东北地区。当时的奉天是东北三省的中心城市,而在天津等地被禁演的落子戏,到了奉天却不禁演,所以大批艺人开始纷纷涌入。此后,落子便在东北地区找到了一块能够比较自由发展的天地,而演唱风格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女演员的大批进入,评剧的奉天落子时代也降临了。这是的演唱风格追求高亢激越,奔放粗旷,唱腔节奏明快,气势磅礴,注重平板夺字,每个乐句都一气合成,分句问没有过门音乐,只做加花伴奏,人们称为之“大口落子”。

30年代,日寇侵华,评剧又一次走向深渊。1948年底沈阳解放后,评剧艺术人才又重归坦途,得到重新恢复和发展。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评剧团体,从剧本,导演,表演,音乐到舞台舞美等各方面都进行改革,并增强配器,指挥,音乐设计专业人士。50年代,沈阳评剧舞台上诞生的现代评剧《小女婿》,其唱腔及伴奏音乐方面的改革创新十分显著。其中,“小河流水”是韩派千古绝唱,是由韩派创始人韩少云的爱人评剧作曲家王其珩和沈阳音乐学院安波共同写作完成的作品。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唱腔句式破了格,并首次在乐队中加入大提琴伴奏,为全国戏曲改革起到了开拓的作用。而沈阳的评剧舞台上,还相继形成了新的三大艺术流派,各派都形成了自身的鲜明艺术特点,韓(少云)派主柔,花(淑兰)派主刚,筱(俊亭)派主俏。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以来,社会与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戏曲等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很大打击

文档评论(0)

158****16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