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公正的逻辑转换
?
??
?
?
?
?
?
?
?
???
?
?
?
?
?
郜志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科部,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实践的认识,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实现了三大深刻转变,主要表现为在追求公正的方式上实现了由政治运动向制度保障转变,在追求公正的思路上实现了由革命向改革和发展转变,在追求公正的主旨上实现了由专注于同质均等向追求共同富裕转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认识转变
[中图分类号]D26
[]A
[]1007-8487(2013)06-0022-05
[收稿日期]2013-02-2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2)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研究”(12KS09)。
[作者简介]郜志刚(1975-),男,河南安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科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伟大转折,扭转了错误追求公正的历史趋向,使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回归到正确航道,并显现出全新气象。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从此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追求公正的方式、思路和主旨实现了三大转变:在方式上实现了由政治运动向制度保障转变,在思路上实现了由革命向改革和发展转变,在主旨上实现了由专注于同质均等向追求共同富裕转变。
一、在追求公正方式上由政治运动向制度保障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习惯于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推进社会公正实践。而政治运动主要解决的是既有政治运行条件下难以奏效的问题,运动过程中必然以既有规则的破坏为代价。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具有任何人无法回避的冲击力,凡是阻碍它发展的,都被无情消灭。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不正常状态,自然不可能以健全的心理发挥出蓬勃的社会创造力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建国以来政治运动的弊端发展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寄希望于政治运动来给予人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只能成为徒劳的游戏,盲目激进的大民主只是无知地把民主当作了手段,带来的只能是民族自戕的动乱[1](P217-219);寄希望于政治运动来发展经济,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稳步发展,反而严重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并损伤了推进社会主义公正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前追求公正的错误趋向,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与领导者主观倾向有[来自www.LW5u.coM]很大关系,但是,“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P333)。所以,“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2](P297)。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刚性的规范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为主体的活动划定界限,告诉各个主体能够与可以去做什么,不能和禁止去做什么;在制度规定的空间内活动,会受到鼓励,得到保护,产生安全感,试图越过制度规定的活动范围,就会受到惩戒,产生风险,这便使得各个主体在行动之前便可知道制度安排意味着什么,其结果会是什么,减少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得社会能呈现出一种稳定的、连续的、有机的统一状态,从而逐步走向公平正义”[3]。即制度可以为社会公正的追求提供根本意义上或决定意义上的保证。当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续采用运动的方式只会阻碍公正的实现。要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唯有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从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出发,凭借刚性规则,借助这一外部权威来规范人的活动方式和设置人的行为边界,才能使对公正的追求步入规则有序的轨道。可以说,这不仅是逻辑与现实要求使然,更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
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基本前提下,少数人凭借私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权利从总体上得到排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便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宏观层次的大前提下,开始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中观层次以及体制机制等微观层次不断进行制度性完善。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直接对公正实践进行了制度保障思考:“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4](P712)随后,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得到确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5](P657)。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