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几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初步尝试.docxVIP

在立几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初步尝试.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在“立几”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初步尝试

?

?

杨丽芬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使得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拦路虎”。信息技术具有可控性、可操作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文章从导入新课、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实现分层教学等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可以为数学教师有效突破立体几何教学的难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立体几何之所以“高冷”,恰恰在于其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难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它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知如何去言传,学生不知如何去意会。若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建立直观与想象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几何体内的点、线、面联系变得可见、可操作,则可以突破“意会”与“言传”间的交流障碍,为学生准确理解相关定理、命题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思考、探究启发思路。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立体几何”教学的经验,谈一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

PowerPoint课件、几何画板、3D软件、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视图”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图一,让学生猜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一对情侣在说悄悄话,有的说是在照顾老人……正当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时,笔者展示图二,学生立即静下来并笑了。

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很多。又如在《平均变化率》这节课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情境1:观看小朋友吹气球,思索气球变化情况;情境2:听天气预报,观看某市最高气温变化等。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实验情境,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推导“三棱锥体积V=·s·h”时,笔者在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把三棱柱分解成三个简单的三棱锥,学生不仅看到了图形的分解过程,还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图形分解为简单的图形,学会了如何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学会了如何利用等体积的方法去求高(点到平面的距离)。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探索、创造问题模型,创设出实验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如:【2018全国卷】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相等,则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本题中AB1D1和平面C1BD平行且与每条棱所成的角都相等,故平面α是夹在AB1D1和平面C1BD之间的一个动平面,在移动与平面α平行的所有平面中,借助软件动态显示,根据对称性及特别位置,在阴影面变化过程中,学生容易感知面积最大时,由各棱的中点构成的截面(阴影面)是一个边长为的正六边形。继续观察界面动态变化能够展示截面的大小,并提供变化时对应面积的结果。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再如:【2015全国卷】已知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120°,E、F是平面ABCD同一侧的两点,BE⊥平面ABCD,DF⊥平面ABCD,BE=2DF,AE⊥EC。证明:平面AEC⊥平面AFC。

本题难点较多,学生面临3个突破口:1.底面只给出菱形及其一个角,侧棱BE、DF只给出相对关系;2.证明面面垂直需先证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易求得EG⊥AC,但另一对线垂直无从下手;3.条件中的AE⊥EC,无法转化为目标结论所用。若在教学时用3D软件制作该题立体图形,仅需画出底面ABCD和2条垂直棱EB、FD,其他都是连线。图形的生成过程可帮助学生找到本题的核心线段,即线段的长度决定位置,这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数量关系转化位置关系的解题策略;利用软件还可以选择显示三视图,俯视图的对角线一目了然,左视图则可以观察出EG⊥FG。由各边的长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可找到另一对线互相垂直;还可以利用软件使几何体自由旋转,通过角度切换,当旋转到与面EBDF垂直时,明显EG⊥FG,并且条件AE⊥EC就是用于确定EG的长度的,进而影响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转动,学生容易找到核心线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4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