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及《观潮》教学反思.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及《观潮》教学反思.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及《观潮》教学反思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自然之美”,含精读课文《观潮》《走月亮》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单元语文要素之一“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读懂文字是前提,在此基础上需要想象思维的参与。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中已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通过本单元学习进一步发展其能力,逐步落实第二学段引导学生走进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之处,尝试大胆想象,运用想象创造事物。

要引导学生在散文和诗歌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伴随着丰富的审美体验,激发起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进而开展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要注意“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最后,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本单元阅读体验,在两次片段练习之后,选择想要推荐的“好地方”,要“写清楚推荐的理由”。

文本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统一在人文主题之下,三部分相互关联,可以相互借力。习作要有读者意识,最好能让读者“看”到“好地方”的画面和特点,鼓励将《观潮》、《走月亮》等篇目中积累的词语、句子及结构写法迁移到创作中。

学习目标

(一)在“赏自然之美绘内心图景”单元学习主题中,自主认识本单元生字词,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二)借助“跟着课本去旅行”学习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三)生成“足迹串串”,尝试带着读者意识,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写充分。

单元整体设计

1.学习单元导读页

2.习作初体验

3.跟着课本去旅行

4.说说我们与环境

5.推荐一个好地方

6.评选最受欢迎的地方

学习单元导读页

1.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提前写在黑板上的),齐读。

2.利用所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理解《汉江临泛》。

3.想象“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所描绘的景象。

4.把书翻到第一单元导读页,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习作初体验

1.暑假里,有不少同学走出家门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请闭上眼睛回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2.分享“好地方”。

3.看习作提示,初步感知如何写推荐理由。

4.没有去旅游的同学也不要感到遗憾,我们可以“跟着课本去旅行”。

《观潮》教学过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通过预习知道“观潮”就是看钱塘江大潮。

2.理解“潮”是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产生,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观看视频讲解,图文结合,跨学科学习,视频如下。

3.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走进课文,发现奇特之处。

二、感受奇特

1.有最佳观潮日和观潮地点,一年就一次,一次就一天。

2.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

3.重点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体会文中的比喻与夸张的表达效果。

三、想象画面

1.此时你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期盼着一睹钱塘江大潮的汹涌壮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观看视频,抓住细节,描绘“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具体情景。

3.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古人是怎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学习《浪淘沙》。

四、指导生字

1.再次强调“薄”和“闷”的读音及运用。

2.结合学生预习重点指导生字“据”的组词“根据”书写,以及“震”“振”“阵”的区分,指导“霎”的书写。

教学反思

1.“想象画面”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落实,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却是有难度的。文中学习伙伴给出了提示“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这就告诉学生们,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调动我们的各个感官体会文章的描写。

由此,在读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时候,体会人们急切的期盼之情时,也可以想象画面。一开始,同学们反应不是很强烈,当看完视频后,有几个同学又加入了更多想象的内容。比如人们是怎么挤的,怎么踮着脚的,潮来时是怎么欢呼的等等,使得画面感更强。

2.在读到第四段时,皓琛提出疑问“预习的时候,课文中写的是两丈高的水墙,而现在书本上是‘高高的水墙’呢”。我让他们猜猜为什么这么改?学生们有的说水墙可能到不了“两丈,这样写不严谨。有的借助刚看的成因视频说钱塘江大潮的浪高每年不定。我说:“你们猜的都有道理,具体为什么这个改,我也没有看到官方的解释。但是不管怎么改,都是为了让我们感受浪潮的汹涌。”我觉得学生在预习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是非常可贵的品质。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