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分析_自创商誉计量.pdf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分析_自创商誉计量.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分析_自创商誉计量--第1页

_自创商誉计量

商誉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

自创商誉是否可以确认入账,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自创商誉应否确

认的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自创商誉不可以确认入账。首先,自创商誉的本质是企业获

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收益的能力,既有无形资产的贡献,也有有形资产

的贡献,还有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实质上是一种组合无形资产,

共同作用结果产生的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在未来能否实现、实现多少

都是无法预知的,即自创商誉无法保证其可靠性,而可靠性要求会计所做

的计量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对象,它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提供

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出于可靠性考虑,自创

商誉无法入账。

其次,自创商誉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各项

无形资产,这些资源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积累的,可以使企业

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收益。由于这种商誉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

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与形成商誉有关的各种支出,如广告费、培训

费、开发与研究费等都已在当时作为费用处理了,商誉似乎没有付出而取

得资源,无法取得历史成本。因此,在会计处理中不能把自创商誉作为资

产入账。

再次,从商誉的构成要素来看,自创商誉价值中有杰出的管理人员要

素构成的部分,不应也不可能作为一般无形资产计入账户中。因为企业的

管理人员虽能为企业创造未来经济效益,但非企业所有并非企业能控制。

在现行体制中,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因此,将这部分人力资源作为资

产入账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实务中也有如何解决计价的实际问题。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分析_自创商誉计量--第1页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分析_自创商誉计量--第2页

上,企业的商誉价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专款的变动而变动,所

以,将自创商誉确认入账会给报表使用者带来误导作用。

二是认为自创商誉可以确立入账。首先,现有商誉确认理论不符合会

计核算的一致性原则。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

的转化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被收购企业在被收购时期,其拥有

的自创商誉变成了收购企业的外购商誉。同样的道理,收购企业本身也存

在着自创商誉,只不过是因为它作为收购方其内存商誉未被确认和计量罢

了。而当收购企业有了外购商誉后,便与自己的自创商誉融为一体。现行

制度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不符合会计核

算的一致性原则。

其次,现有商誉确认理论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

要求企业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权利已经形成和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每种

收入都应当与其相应的费用配比。如企业的品牌,它是企业的一个综合体,

主要包括商标、商誉、产品质量乃至售后服务水平等。企业从外单位购入

商标权时,可将购买成本及附属费用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而企业自创

的商标权的入账价值,却仅是依法取得商标时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

费及其他相关费用。这种理论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

最后,现有商誉理论没有真正及时地反映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信息。

自创商誉应该加以确认

一是自创商誉确认的理论分析。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按我国会

计准则对资产的最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

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自创商誉符合

资产的定义,可以确认计量。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分析_自创商誉计量--第2页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分析_自创商誉计量--第3页

商誉形成之时确认的主要理由是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使在

专门为形成商誉支付了费用的情况下,也会由于无法确认其究竟为形成商

誉产生了多大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作用,因而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企业只得

将这些支出列作费用处理。但随着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经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7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