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总结提升)-【高分必背】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VIP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总结提升)-【高分必背】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元总结提升(二)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1.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士族制度形成并进展,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心集权制度,消灭盛世局面。

2.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封建经济空前富强。

3.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的科技连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思想活跃,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唐朝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复兴,科技领先世界,文化富强,形成中华文化圈。

4.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进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展奠定基础;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进展。

5.对外交往: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沟通频繁。

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封建中心官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心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归于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进展。

2.经济制度

(1)均田制使农夫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夫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夫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肯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转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高频考点】

考点1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1.(2017·全国·高考真题)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经常称赞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头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全都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详解】北朝时,北方经济进展水平远超南方,故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经常称赞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江淮茶大量北运,茶铺及饮茶人增多,这说明饮茶习俗北传并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材料反映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南茶开头北运”与此冲突,排解A项;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且可能相互影响,但仅从饮茶习俗的趋同不能说明饮食习惯趋于全都,排解B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进展水平超越北方成为新的经济重心,且材料只反映南方饮茶习俗对北方的影响未涉及南北方经济进展水平比较,排解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2.(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进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全都。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取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筑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消灭,也转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争辩》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缘由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进展史上的意义。

【答案】(1)缘由: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预备;便于对中原的把握,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气;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详解】(1)缘由:依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依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预备;依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把握,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依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依据材料“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取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w199304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