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表格式教学设计.doc

16《我的叔叔于勒》表格式教学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主备人:

辅备人:

课型

新授

课标要求

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通过多形式朗读、品析关键词等方法,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

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叙事技巧。

2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难点

重点: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技巧。

难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

教法:朗读法、品析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设计与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评价

数字化教学

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在大街上碰到过乞丐吗?你们会给他钱吗?生:(略)

师:如果这个乞丐是你的亲人你会上前去跟他相认吗?生:(略)

师:在崇尚金钱的社会里,亲情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于勒的兄弟情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师生互动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图片的引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一、选读,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挖掘悲剧之根

学生:找出对菲利普夫妇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品析。

(1)分析态度变化的原因。

①请同学们说说菲利普一家的生活过得怎样。

预设:他们生活拮据。第一段总说拮据,第二段分说,后文中也有几处印证的细节。

②菲利普夫妇向往怎样的生活?

预设:他们想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如:衣冠整齐去散步;向往哲尔赛岛的旅行;羡慕他人吃牡蛎。

③菲利普夫妇把希望寄托在何处?

预设: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

④结果怎样?

预设:希望破灭。

⑤在这个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预设: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态度的变化都是钱惹的祸,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朗读第23—47段,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①从这一部分可看出菲利普夫妇性格上有什么特点?

A.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预设:虚荣、爱摆架子。

B.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预设:视钱如命,虚荣。

C.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预设:遇事易慌张。

D.“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预设:虚荣、势利、自私。

E.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预设:自私、势利、刻薄。

出示:

小结: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唯利是图,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冷酷、刻薄。

②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预设:作者通过对他们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体现其性格特点。

2.分析视角人物,渲染悲剧之效

(1)文中描写“我”与于勒叔叔接触的语句有哪些?

预设: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出示:

年幼的“我”,还没有被铜臭污染,天真、单纯、善良,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悲剧效果。“我”是文章中的一抹亮色,就如同《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二、研读,剖主题

从详略与主题、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角度抽丝剥茧,探索文章主题。

1.谁才是主人公

师:小说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刻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直接描写只有寥寥几笔。那么,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预设: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菲利普夫妇,可见他们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于勒虽着墨不多,但如影随形,似乎无处不在,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就是围绕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的。

2.详略与主人公

师:文章详略的安排与什么有关呢?

预设:与主题密切相关,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情节和人物要详写。

3.主题与主人公

师:作者塑造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为了表达他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本文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