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调的发展现状及推广建议.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唐调的发展现状及推广建议

?

?

张舒然

摘要:随着中华文化不断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校园书写、经典改编和古诗词朗诵等方式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吟诵是一种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是吟咏和诵读的总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吟诵方式更是有多种,如“唱读”、“唸”、“吟唱”等。据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健顺调查得出,目前中国大陆吟诵中保留的吟诵流派还有常州调、湘湖调、闵调、吴越调、唐调等。而在现存众多吟诵流派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近代國学大师唐文治所创造出的唐调。唐调是唐文治先生对文气理论进行总结后,在桐城派基础之上,创造出的一种读文实践,具备深厚的理论依据。本文将阐述唐调的概念、特点,如今的发展现状、研究的意义,并提出唐调推广的建议。

关键词:唐调;发展现状;推广建议

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创作诗词文赋的一种传统方法。从先秦到如今,一直秉承着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古诗词的朗读及创作方式。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很好的平衡在音乐的歌唱与朗诵之间。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本身便是伴同吟诵传统而成长起来的。

“吟”,是歌唱或音调类似于歌唱的口头表达方式。[1]现代意义上的“吟”仅仅是指拉长了调子,像唱歌似的读出来,它并非等同于“唱”。“诵”,是通过不同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来或者背出来的一种方式。综合含义。它以口传心授这个方式作为支撑点进行传承,不同的流派有其各自的吟诵腔调。要求吟诵者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以“唱”的方式来“读”出来,把“吟诵”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根据自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来把握“吟诵”的音高、节奏,以便更准确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如此众多纷繁的吟诵中,影响力巨大的且有独具地域的特色,那便属唐文治先生创立的唐调。

一、唐调吟诵概述

唐调,中国传统吟诵的一种方式,是中国吟诵流派保留的较为完整的且影响力较广的一个流派。简单理解,即为:之前文人学士用太仓方言读诗书的音调。它的创始人是近现代国学大师、近代著名教育家、古文家、理学家、爱国进步人士唐文治先生。唐调是唐文治在总结晚清桐城派“读文法”的基础上进行独创的吟诵腔调,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个以姓氏来命名的吟诵调,且被文学界誉为“近现代吟诵第一调”。

唐调吟诵基本上遵循“依体择调”的方法,根据诗文体裁的不同,会分别使用吟诗调、读文调、诵经调等不同的调子来进行吟诵。唐调主要采用吴地的太仓方言,抑扬顿挫,一唱三叹。2012年,唐调被正式确定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是以唐文治先生的名字而得名。是一项独特的遗产。唐文治先生留有《茹经堂文集》等大量著作及文章。1934年上海华东电气公司为其灌制古文诵读唱片发行。据书籍记载,唐文治先生于甲戌年七十岁高龄时,还曾两次赴华东电器公司录制读文唱片。1948年,唐文治先生再为其公司录制了十张唱片,诵读古文30篇。这十五张唱片,全部发送至海内外。于是“唐调”名噪天下,成为了方言吟诵派的代表。

唐先生为华东电器公司录制的十张唱片,世间仍然在流传着。只不过它的保存形式比较古老,多为胶木质脆,以至于现在能听者几乎没有。[2]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曾经修复过一版。目的是纪念唐文治先生。唐先生不仅仅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传播唐调,他还在1907年创办了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1920年又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创学期间,他提倡吟诵,身体力行,因此其门下学生基本都会唐调。[3]无锡国专人才济济,如章太炎、钱基博、钱穆、等人都曾于其中授课,而陈中凡、冯其庸、范敬宜等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很多人又把唐调传给自己的学生,于是便产生了唐调“吟诵第一调”的地位。

二、唐调的发展现状

唐调虽已被列入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它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仍然处于弱势。唐调整体传承情况不容乐观,相关的传承人都已进入耄耋之年,而年轻人对之缺乏兴趣。虽然已经展开了对唐调的保护工作,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性采录整理并做好传承,唐调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恐将在国内消亡,因此,唐调传承可谓是任重道远。

根据社会的进步和现实的要求,唐调的发展需要与时代一同进步,正确的认识到它所面临的问题并且给予积极地改进。

第一点,缺少对唐调的认识。人们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在审美心态的物欲化、冷漠化、躁动化方面让很多人失去冷静、用心的去聆听关注这种古老吟诵艺术,从而使得唐调的艺术魅力大量流失。

第二点,听众的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字的简化,唐调的吟诵方式逐渐消殆,文言文的体裁内容,方言的吟诵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被接受。现当下学习接触文言文的除了广大的学生群体,只剩下一些专家学者,大多数市民还是对唐调是一无所知。

第三点,关于唐调吟诵所能提供给大家的平台较少。人们很难知道应该去哪里学习,阻断了大家想要去学习,了解的欲望,慢慢的就会被遗忘掉。

第四点,唐

文档评论(0)

180****9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