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pdf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第1页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

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

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

“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

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

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

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

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

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

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

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

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

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

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

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

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

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第1页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第2页

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

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

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

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

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

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

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

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

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

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

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

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

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

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

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

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