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者》中主人公自我身份的探索.docxVIP

《同情者》中主人公自我身份的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同情者》中主人公自我身份的探索

?

?

于鑫宇

摘要:2016年,越南裔美国作家阮清越凭借其长篇小说处女作《同情者》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越战间谍,一个双面人,一个有两套思想的人。小说通过这个间谍的经历与思想,向读者展示了不同于美国人笔下的真正的越战。尽管小说以战争为主题,但贯穿全文的,主人公对自我以及身份的探索,却贯穿于全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主人公从出生的混血儿特征,到战争时作为一个间谍的身份,到战后流散美国,作为一个难民生存,来探索该部小说的自我身份的模糊以及对其探索的主题。

关键词:间谍;越战;自我身份

一、引言

《同情者》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然而叙述者在文中却无名无姓,他是一个北越间谍,安插在南越情报机构的上层,在战争时以及南越高级官员逃往美国时,他都一直跟随左右以便观察南越动向,为北越提供情报。主人公间谍身份的设定,就意味着这个角色注定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注定过着内心,行为,思想都纠葛着的人生。所以作者让这个无名无姓的英雄,在开篇就怀着悲伤又无奈的心情,娓娓道来:“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内鬼”,是个双面人。我还是个有两套思想的人,也许并不奇怪。”[1]作者阮越清生于南越,1975年随父母从越南逃难至美国,在难民营度过了一段時光。阮清越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英语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从对阮清越的采访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同大多数南越难民一样,他们一家也经历了从难民营到收容家庭再到移民定居点的过程。四岁的软越清到美国后先后被两个白人家庭收容过,有过被关照,也遭遇过不理解,文化的差异,隔阂的眼神,是抹不去的印刻。[2]这样的人生经历似乎和《同情者》中的叙述者一样,都是费尽努力学习美国文化,试图以此界定自己的身份,但却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究竟归属于何处。

二、主人公自我身份的探索

阮清越在接受采访时,美国杂志曾将阮清越的成功称作是“美国梦”实现的一个真实案例,然而然地把他一家的奋斗史与美国梦的成功联系了起来,然而阮清越本人却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很抵制这种说法。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认为他们不是移民,他们是难民。而美国梦是针对移民而言。所以即便阮清越在美国过着美国人以为的成功生活,但他本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美国梦”的实现,实则,这只是一个难民的奋斗与挣扎。就像是电影《现代启示录》一样,美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越南战争,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强大的旁观者眼中的越南战争,并不是真实经历过这场战争的越南人眼中的战争。所以阮清越选择了这样一个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的人,作为这场战争的叙述者,给了世界一个更加客观,真实,感同身受的越南战争。

对自我身份和存在的一个探索,向来都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而《同情者》也不例外。小说的叙述者,一个间谍,一个双面人,这样的一个设定,就意味着,文中的叙述者将要开启一场从始至终的自我身份的探索,然而结局,很可能是无疾而终。

(一)生理身份的探索

文中从未描述具体详细地过叙述者的父亲,然而所有人身上流淌着的血液,一半都源于父亲,所以缺少了对父亲明确的认识,也注定了对自己的疑惑。关于自己的身份,作者提到了几个词:“杂种”,“混血”,“梅蒂人”,“欧亚人”,当叙述者用坦然的语气诉说者这几个名词时,我们却能感受到一种心酸,一种源自于无法拥有明确的,纯粹的身份的悲哀。“欧亚人”(Eurasian)一词最初由19世纪的英国人在印度创造。“指代一个混合亚洲和欧洲血统的人,用于英国父亲和印度母亲所生的后裔,这些混合的后代后来被称为盎格鲁—印度人。除英国外,部分还混合葡萄牙,荷兰,印度或更少见的法国血统。该术语现已扩展到包括来自欧洲和整个亚洲的血统。[3]

法律将这种人归为私生子之类,唯有他的母亲称他为爱之子。所以可想,这种生理上的特征,这种外人看来的不纯粹,给他带来的伤痛是强烈的。而唯有将军,敏和邦,从不因此而嘲笑他的不纯正的血统,但是这三个人本身的身份,却带给了叙述者更大的纠结矛盾的痛苦。

(二)精神身份的探索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生理血统上的不纯正,叙述者才更加强烈的渴望认同感,也更加迷茫于自己真正的归属感。所以,他一方面过着传统越南人的生活,喝着酒听着曲,看似和周围人玩得融洽,又放荡不羁。另一方面,他又拼尽努力学习美国文化,以优异的成绩掌握了美国知识,因此得到了“美国通”的外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身份界定。在越南人眼里,他的样子肯定不属于一个地道的亚洲人。然而白皮肤高鼻梁的欧洲人,也同样不愿承认这样的他。

这种身份的模糊带来的痛苦,被作者在政治立场上清晰的放大了。在表面上,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完成将军布置给他的任务,在将军眼里,他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以至于他随口提到的一个“间谍”候选人,将军就下令将这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天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