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社区:风险治理中社区建设方向与探索.docxVIP

韧性社区:风险治理中社区建设方向与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韧性社区

风险治理中社区建设方向与探索

?

??

?

?

?

?

?

?

?

???

?

?

?

?

?

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正在重新塑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不仅工业污染与自然灾害交织频发,而且城市与人类社会的高聚集和强流动性强化了次生灾害的蔓延范围,社会正逐渐步入一个危害性强、影响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的“风险社会”。在联防联控的应急机制中,社区作为第一时间感知公共安全危机的前沿阵地,不仅要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应急管控,也需要建构内生自治、多元协作、全周期的常态化治理模式,这正是韧性治理的理念追求和目标设定。社区韧性治理是对应急治理的补充和完善,覆盖了前期应急抵御、中期吸收适应、后期发展回弹的现代化治理手段,变追求恢复原样的结果导向为注重吸收和创新的过程导向,追求拥抱变化、与风险共存而非抵消风险。本文通过对学界韧性概念和其在社区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把握在防灾应急思路拓展中韧性社区建设的理念和内容,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去认知韧性社区的发展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韧性锻造的对策,以期打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韧性建设:社区治理理念的进阶

韧性建设一词既秉承其物理工程原义的硬性抗逆和恢复功能,又在不断的人文社科转向中融合吸收共存、效果提升的演进功能。韧性建设脱胎于工具和技术应用,在之后的风险应对中逐渐成为一种治理手段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和成长方式,并与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相适应,逐步发展出彰显我国特色的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共治的韧性社区建设理念。

社区韧性是当前各国城市减灾的重要理念。1999年世界减灾大会提出把社区视为减灾的基本单元,即城市一旦遭遇灾害,就必须以社区为行动单位展开系统的应对措施。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城市公共治理领域。21世纪以来,联合国分别通过《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在国际上提出建立和提升“社区的灾害韧性”。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灾害与威胁发生时冲在前面,直接决定着城市总体的防灾减灾水平。Bruneau,M.将社区韧性定义为社区减少冲击可能性,在冲击发生时(性能突然降低)吸收冲击、在冲击后迅速恢复(重建正常性能)的能力。Chandra,A.则认为韧性社区是在考虑脆弱性的基础上,预防、抵御和减轻危害压力,恢复到社区原自给自足状态,并至少恢复到相同水平,以及利用先前经验加强社区下次危害的承受能力。

在我国,社区更是被赋予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末端治理地位,强调制度、组织、社会等多元主体和资源的韧性锻造。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与救死扶伤医护战场平行而立的防控减灾社区战场得到学界更多的讨论和关注。唐庆鹏在对国外韧性社区理念框架及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具有灾害风险共处和灾害治理权下移的特点;陈阳在对加拿大疫情期间采取的防疫措施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长期发展规划、灾后重建模式以及居民减灾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和完善我国韧性社区发展的建议;张景秋基于韧性视角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再规划,提出与15分钟生活圈结合,同时基于居民需求提高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大数据应用的建议。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韧性社区做出一个统一的界定,但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已形成一定的共识:(1)韧性社区建设是过程性的,贯穿灾前准备、灾中适应、灾后恢复的各个阶段。(2)韧性社区不仅需要物理、物质资源的支撑,也需要利用制度、组织等因素的自适应、自治能力来进行内生的恢复和发展。

二韧性社区建设的内涵与基础

我国韧性社区建设是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既秉承着纵向权责和政策资源的传导,又丰富实践了横向多元参与的共治共享理念。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和多元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韧性社区也不断形成制度、组织、资源、技术之间互补协作的建设局面,并更加注重长效常态化的社区治理能力提升,涵盖全周期的发展阶段,将我国组织制度的优势合理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韧性社区的建设内涵

基于社区防震减灾和社区建设的目的,我国韧性社区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韧性社区中多元治理主体的联动作用。在制度层面上,基层政府与社区间的支持协作、赋权赋责为社区的韧性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优势和实践环境;在组织层面上,社区两委、居民、社会组织与企业的互联互通和精准配合则是抵御和吸收风险的多元主体;在资源层面上,社区基础设施的应急转换力和专业工作人员的下沉,为韧性社区的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人力基础;在技术层面上,智慧城市和数据云平台的广泛应用则为韧性社区提供了最直接的科技支撑。

其次是韧性锻造的动态全过程。风险

文档评论(0)

134****46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