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
?
?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由各种社会矛盾所导致的集群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在近年引起了社会与学界的广泛关注,其诱发的动因成为了世界性课题。本文从人群动力学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前沿的交叉性学科等不同理论视角对群体行为的源动力进行了阐释,期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群体行为,人群动力学
群体在聚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经常会出现不定性与非理性等负面特征,甚至有时会发展成为暴力性事件与骚乱。其内在动因成为了近百年来众多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目标,他们从各自的学术视角给出了相应解释,力图使得问题更加清晰与明朗。
(一)群体行为与群体性事件
从古斯塔夫·黎朋和西皮奥·西格尔时代起,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着从理论上对群体行为加以概括:罗伯特·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勒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戴维·波普诺也指出,群体行为(CollectiveBehavior)“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西方社会学家通常将集群行为(又称群体行为)定义为广义上的群体事件——基于某个特定或不特定的事件或目标,纠集一群不特定的人,本着其高潮的情绪,或请愿、或游行示威。而国内学者对于群体事件的把握则更多地遵循了狭义解释——即群体性治安事件(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法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
(二)人群动力学理论
长久以来对于群体性行为解释时,一部分学者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另外一些学者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采用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借用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场理论简洁地阐释了群体行为的源动力: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f(P·E)(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环境;f:function函数)此公式表明,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由此,将内外因论的有机结合成为了群体动力学的发展方向,勒温也成为了群体动力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遵循与尊崇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与前沿的交叉性科学视角对于群体行为的内外在动因进行有益探索,期望可以对人群动力学相关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二、群体动力的社会学维度分析
群体行为最早的定义与研究源于社会学理论,从1921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出版的《社会学导论》中开启的群体行为研究至今已经有进百年历程,群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将群体行为产生的动因置于社会环境中考察是其研究的本质方向。
(一)趋同性
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体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去个性化的表现),这是群体得以形成并维持其整体性和保持其行动一致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基于此原因,当个体在特定群体集结、情感亢奋昂扬的场面中,个人思想感情遭受弱化乃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被置于群体意识环境下时,为了保持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自身个体的不一致而恐遭受排挤的利益考虑,常常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和主张,而采取与群体所有人或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相同的看法。个体失去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群体形成一种暂时一致性的行为状态。
(二)价值累加
斯梅尔塞认为: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出现。该理论认为可以诱发群体事件的动因包括:
(1)结构性助长: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2)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
(3)普遍的信条: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问题的认定,形成的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它使得人们通过对形势的了解而做好行动的准备。
(4)突发因素:集群行为的点火器。
(5)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
(6)社会控制机制: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一旦控制失败,集群行为便在所难免。
(三)紧急规范理论
在群体行为中由于相互间的社会影响,在处于紧急状态下,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