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

沈永善

【摘要】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故都的秋》;课题导入;朗读

G632A

【教学目标】

1.探究文章的内容。2.探究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赏清秋美景;2.悟悲秋情怀

【教学方法】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解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蕴含着昔日的繁华、深厚,使“都”具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沧桑感,故都,是一份深情,是一份眷恋。

二、美读文本,整体感知

思考1: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爱之深、爱之切。中间主体部分,描写了五幅图景,即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果;最后以议论收尾,仍然赞颂北国之秋,《故都的秋》可以说是郁达夫用心谱写的对北国之秋的一曲颂歌,这样在结构上就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恋秋(1—2)——写秋(3—12)——议秋13—14),“清、静、悲凉”之情愫贯穿于全文之秋景中。

三、自主赏析,交流对话

围绕郁达夫的秋天和秋天的郁达夫这两个话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学习组,每组内又以4—6人为一小组,明确任务,讨论后推出中心发言人。

第一组,观秋景感秋意,给每幅图景题一个诗意的名字。第二组,赏秋色品秋味,看看景物蕴含了哪些感情?

郁达夫的秋天

自由朗读课文3—12小节,思考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秋晨小院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6-10)、秋日胜果图(11)

秋天的郁达夫

当郁达夫静静的品味着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色时,我们看到,这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眼中的秋,更是郁达夫心中的秋。

秋晨小院图

1.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最怀念这些景物呢?

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

从作者怀念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深沉、宁静、古朴、厚重、悠远,故都之秋,天上地下,声色花影,都赋予以生命的音符,奏起生命的悲歌。

2.赏读语句意蕴。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是视觉形象;“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听觉形象;“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的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3.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问题探究: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落蕊?

花蕊满地,是视觉;脚踏花蕊,是触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写出了作者的细致体察,凄清感伤。如果不是之人,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的落寞,正是作者内心的落寞。所谓“深沉”就是郁达夫对于生命的消亡的独特的深邃的敏感。

秋蝉残鸣图

4.“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问题探究:作者为什么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秋蝉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个审美意象,它用生命歌唱,蝉声哀伤、忧愁。北国的秋蝉,因为树多,蝉的啼唱随处可听,秋天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肝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在故都的悲凉。

秋雨话凉图

5.“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缓慢悠长。有“闲人”的气定神闲,更有作者的细腻感伤。话语里浸透的是一种沧桑、凄凉的伤感,让人想到“秋风秋雨愁煞人”,甚而是黛玉葬花。在这些意象的深层之下已经不仅仅是凉意萧疏的悲凉,而是郁达夫整个的人生感受。

秋日胜果图(略)

四、深层悟读,悲秋情怀

1.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

(1)事物引发的內心感动——故都秋景引发的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2)作家气质的抑郁善感。郁达夫,三岁丧父,由哥哥抚养成人,“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17岁随赴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屈辱的十年,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忧郁、喜爱独处的性格特点。(3)作家的审美追求,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作品往往从自然触发人生感伤。

2.“秋天,

文档评论(0)

186****5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