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笔记_原创文档.pdf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笔记--第1页

《温病学》笔记2011年10月17日阅毕

第一章总论

温病学形成的时期是清代中期,距今约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

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

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太阳温病为什么不

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

向外发,它不是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

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

感引动伏邪。而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再由表

入里。

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

暑证不分表里,不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

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

温邪是上受。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其传

变的途径,向里传变的过程,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顺传于

胃,或逆传心包。

中医历史: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

大概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伤寒

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诊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

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在《伤寒杂病论》之后,再一

次重大的突破,就是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李东垣是

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的代表,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公分母之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

次重大的突破,这个突破是明清时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好后完成于清朝的中期,与金元四大

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什么是温病?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的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

病的总称。

温病的特点:奇异的致病因素—温热邪气;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

和流行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

象重、易伤阴液。

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

伤寒的足太阳表寒证非辛不散,非温不化,所以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发散表寒;温病的

表热证非辛不散,非凉不清,所以要用辛凉解表的药物清解表热。

第三章温病的成因与发病

从伤寒病来看,病因是寒邪,寒为阴邪,其性下行,先犯足经,所以伤寒学派认为是中太阳

1

《温病学》笔记--第1页

《温病学》笔记--第2页

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从温病来看,病因是温邪,温为阳邪,其性上升,先犯手经,所以温病

学派认为手太阳肺经主一身之表。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

文档评论(0)

158****05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