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工矿用地与工业化的耦合关系及低碳对策.docx

城镇工矿用地与工业化的耦合关系及低碳对策.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城镇工矿用地与工业化的耦合关系及低碳对策

?

??

?

?

?

?

?

?

?

???

?

?

?

?

?

吴殿鸣+邵大伟

摘要:以江苏省65个县(市)为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1996—2012年江苏省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系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呈现“苏南—苏中—苏北”梯次推进的格局过程;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率工业化中期最高,工业化后期次之,工业化初期最小;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城镇工矿用地变化对第二、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存在4~6年滞后期,同时由于劳动力和资本存量较大,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的城镇工矿用地与第二、三产业产值变化的相关性相对较低。根据发展阶段及土地利用水平的不同,分别针对苏北、苏中、苏南提出了差异化的低碳土地策略,从而推动土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升集约化、高效化水平。

关键词:江苏省;城镇工矿用地;工业化;耦合关系;低碳发展

F323.211文献标志码:A

:1002-1302(2017)22-0349-04

土地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现阶段土地要素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贡献[1]。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土地的宽供应,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集聚不足、集约不够和效益低下问题,现行土地利用制度支撑了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但由此也形成了以土地资源为支撑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较为突出[2]。

不同区域经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及相应的经济结构模式,所以面临类似的土地利用问题,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性[3],现阶段这种规律性偏重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4-5]。城镇工矿用地是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深化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具有明显的空间区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依赖性[7]。传统的区域建设用地变化差异度量方法,如简单的数量比较、变异系数(CV)和泰尔指数(Theil)等用于反映区域建设用地变化差异,相对缺乏空间视角,难以有效揭示区域空间差异,以省域内县(市)为尺度的研究也较少[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简称ESDA)是集合了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和技术的方法,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8]。本研究借助ESDA方法,研究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状态与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的关系,揭示在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区域城镇工矿用地的消耗和使用水平,提出低碳土地供应策略,以期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利用效率,为建设用地可持续供应提供可能的理论和数据基础。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1)土地数据来源于国土部门的历年变更调查数据。所涉城镇工矿用地指城市(201)、建制镇(202)、采矿用地(204)之和,3种地类在历次土地分类中较为一致,土地分类方法对本研究关注城镇工矿用地影响较小;(2)历年GDP来源于1997—2013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

数据研究的时间序列为1996—2012年。为了研究时空变化,将1996—2012年划分为4个时段,分别为1996—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2年。1996—2012年跨越了17年,为了避免行政区划导致增长率出现波动,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率采用该年份前后2年的平均值。

借助ArcGIS9.3软件进行相关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尺度以2012年行政区划为基础,以县(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市辖区合并为1个单元。因苏州市吴江市(2012年)、南京市高淳县和溧水县(2013年)、徐州市铜山市(2010年)、泰州市姜堰市(2012年)、南通市通州市(2009年)撤县(市)设区的时间与本研究的最后时间2012年较为接近,市辖区的作用尚未显现,相关统计资料仍可获取,仍视作县域单元,最终空间分析尺度确定为江苏省65个县(市、区),包括13个省辖市区和52个县(市),分析变量为产业结构和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率。

1.2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系数

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系数的计算主要采用张文忠等研究成果[9],表达式为:

UL=(t[KG-2.5mm][KF(]St/S0[KF)]-1)×100。

式中:UL表示建设用地扩展速度系数,反映研究单元的建设用地增长速率;St表示各研究单元末期城镇工矿用地面积;S0表示各研究单元基期建设用地面积;t表示研究时段。

2结果与分析

2.1工业化进程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文档评论(0)

胡珍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9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