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十六章.pptx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十六章.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只有确部展进程所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

建设实阶一

凡下箱接片出一种新文化;如

关实学波然来诸单接一生学雅典实比。照这

第十六章海纳百和而不同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

方看霁余西道的精已经主

蔡元培

素中地

嘴重雇《

1982年,在上海召开了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研讨会。学者指出,中国文化史研究在我国学术领域属于一个空白点,需要尽快填补。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定义和文化史研究对象

2.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3.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4.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估计

上海会议

近年开设过中国文化史课程的,只有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历史系,而且都是专题研究性质;全国在30余年来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出版物、学术专著、教科书和专门刊物不多;全国的学术刊物很少发表讨论中国文化史的论文,大学的中国通史课程有所谓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说法,其实文化部分属于陪衬乃至点缀,若干年来愈来愈趋向于略而不讲,如此等等。”

1982年,在上海举行了两次“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度举行的关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专题性学术会议,会议认为:“到1982年为止,全国以文化史命名的研究机构,只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两个规模很小的研究室;全国高等院校在

文化讨论

第一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讨论与“文化热”

我国的文化讨论真正“热”起来是从1984年

开始的。1984年下半年,郑州举行“中国近代文

化史学术讨论会”,年底上海召开全国首届“东

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并成立上海东西方

文化比较研究中心;1985年上半年,中国文化

书院筹委会和九州知识信息中心在北京举办了

第1期“中国文化讲习班”,由中外著名学者冯友

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李泽厚、杜维

明等人主持演讲;1986年,由复旦

大学主办,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了全国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第二次会议,《文汇报》和

《光明日报》相继开辟《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专

栏。

曾在1985年中国文化讲习班主持演讲的学者

冯友兰先生(上)任继愈先生(下)

文化热的兴起

文化转向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十多年的文化讨论热潮,分析它的发生与发展,有三个年份值得注意。一是1982年,这是文化讨论的开端,其主题是如何写好一部中国文化史,填补学术空白,是中国文化热的前奏和先导,引发了一场以思想学术界为中心的波及全国的文化讨论热潮。二是1984年,从这年开始,思想学术界的文化讨论有明显的方向性转变,即由1982年的仅限于文化史的纯学术性的历史研究转向现实,讨论的主题是怎样认识

中国当代社会。三是1989年,1989年以前的文化讨论,西优中劣的观点占主导地位,因而“否定传统、呼唤西化比较

多”;1989年以后,“肯定传统、再造传统比较多”。另外,1989年以后广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讨论转而成为思想学术界正常化的学术活动。

曾在1985年中国文化讲习班主持演讲的学者李泽厚先生

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4.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未来前景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文化论争,表面上看是中西古今文化之辩,

实质上则是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之争。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是“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的选择。为了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知识精英们展开了论争,1984年以后的文化讨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文化焦点

第二节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的变革

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概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的变革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坚实政治基础,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理解却带有极大的片面性。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农业社会效率低下的传统生产方式,高涨的全民建设激情,曾使举国上下对于工业技术的神奇力量赞叹不已。80年代的一切改革,在此意义上均可以理解为试图激活生产力。改革之初对此尚不清晰,随着改革的进程,这一问题渐渐变得明确:传统的计划经济、一统的文化思想,远远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毫无疑问,现代化赖以产生的西方文化土壤中有着与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诸多原则,科

文档评论(0)

zhanghaoyu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