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梦龙情教思想的逻辑分析.docx

关于冯梦龙情教思想的逻辑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关于冯梦龙情教思想的逻辑分析

?

?

论文关键词:冯梦龙??情教思想??逻辑分析

论文摘要: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以情本为逻辑起点,视情为万物生成之本;在此框架内,冯梦龙仔细分析了情本的内核,即情感、情欲、人本思想等,这是情本论的逻辑发展;最后以情教为旨归,与宋明理学殊途同归,构筑一个完整、系统的情教体系。

在晚明乃至整个明代,还没有一个像冯梦龙这样既有叛道者的锐气、狂气,又有传统卫道士的腐气和酸气;他既提倡爱情至上,提出“情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又极力表旌忠孝节义,为封建礼教的普及摇旗呐喊;既张扬人性,热心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的种子,却又在“导愚适俗”,进行“天理”的说教,压抑人的天性。这种不和谐的音符集于一身,从某种意义上说,冯梦龙成为一个内涵复杂而丰厚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晚明这个特殊整个士子的特有的文化人格和心态。在此背景下,其情教思想的逻辑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即以情本为逻辑起点,视情为万物生成之本;在此框架内,冯梦龙仔细分析了情本的内核,即情感、情欲、人本思想等,这是情本论的逻辑发展;最后以情教为旨归,与宋明理学殊途同归,构筑一个完整、系统的情教体系。

情与情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明初,徐祯卿曾说:“情者,心之精也。”(徐祯卿:《谈艺录》)冯梦龙对“情”的理解更为宽泛,他不只是把它作为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而且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试图建立一套与儒教、道教、佛教并列、类似宗教的教化理论体系。冯梦龙曾在《情史序》中说:

余少负情痴,遇朋侪必倾赤相与,吉凶同患。闻人有奇穷奇枉,虽不相识,求为之地,或力所不及,则嗟叹累日,中夜展转不寐。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屈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有人称赞名号,信心奉持,即有无数喜神前后拥护,虽遇仇敌冤家,悉变欢喜,无有嗔恶妒嫉种种恶念。

冯梦龙以情为出发点,把情看作决定一切的根源。他在《情史序》中说:“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这段纲领性的阐述,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理论命题:第一、万物有情。第二,情不灭论。这两个命题在宋明理学趋于式微、王派左学蓬勃发展之时提出,有特殊意义。

(一)情生万物。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因“情通”、“情化”而整合、协调。情不但生化万物、感化万物,而且醇化万物、灵化万物。它的特点是“情主动而无形,忽焉感人而不自知”(《情化类》总评),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它先验存在,又赋有灵性;它抽象,又不是不可把握。这一立论奠定了“情”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冯梦龙这样立论有内在的合理性:第一,冯梦龙立志用“情”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社会,所以他视“情”为宇宙之本体,意在强调其主体性和本体地位。第二、冯梦龙生性多情,以情观物,物皆含情。冯梦龙认为,一切不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心理都是无“情”所致。所以,只要进行“情教”,人人有情,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才会产生出来。否则,只会带来天下大乱。第三、“情”作为主体掌握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国思想家宾克莱在论述海德格尔关于情感是“此在”体验自身把握世界的绝好方式时所说:“海德格尔主张,我们对世界的知觉,首先是由情绪和感情揭开的,并不是靠概念。这种情绪和感情的存在方式,要先于一切主体和对象的区别。”[1]萨特也指出:“情感意识首先是世界的意识,……它是理解世界的某种方式。”[2]冯梦龙比他们走得更远,他把这种个人的掌握方式发展到极至,与宇宙的生成贯穿起来,即“万物生于情,死于情。”(《情通类》总评)

(二)情不灭论。情,作为一种意识,并不随形体的消失而消失,它有恒常性的特点。冯梦龙提出这个命题,包括两个互为因果的方面:一是“情”恒常不变,二是“情”能环环相生。

时序更替,万物皆有荣枯之时,人也免不了一死,唯有“情”亘古不变,维持宇宙的生生不息。《情史》中有一则故事:司马迁受腐刑之后,仍旧著述立说,直至因病而逝,其侍姬随清娱也“悲愤而死”。死后,随托梦于文人禇遂良,求其志墓,“发扬幽懿”。冯梦龙为此相当感慨:

随娱为龙门姬,甚艳;十七,随龙门游名山,甚韵;独处同州,悲愤而死,甚冷;千百年而魂现于文士之手,甚香。清娱至今如生也,龙门于是乎不腐矣。(《情贞类》“随清娱”条批)

司马迁“不腐”,随清娱“如生”,都是随的至情所致,这确是“情能生人”最形象的表述。因此,他把情不朽与古已有之的“三不朽”并称:“古有三不朽,以今观之,情又其一矣。无情而人,宁有情而鬼,但恐死无知耳。如有知,而生人所不得遂之情,遂之于鬼,吾犹谓情鬼贤于

文档评论(0)

胡珍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9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