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0年8月《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参考答案.docx

福建师范大学20年8月《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参考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2、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3、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5、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6、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7、图式;根据西方哲学家的一般理解,图式就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Piaget、Rumelhart等人认为图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变量所组成,是一种知识框架及分类系统;语言学家Carroll把图式看做是语义记忆的一种结构。尽管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图式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图式是一种结构

8、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9、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Greenwald,1995)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标志着社会认知的研究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

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10、态度;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3、睡眠者效应;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14、移情;移情一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15、去个体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

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也有学者指出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合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答: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则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比较多的领域。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三种行为并没有给以明确的区分,在定义上也存在着分歧,更多的是将三种行为等同起来看待,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这三种行为定义的模糊,分不清他们的实质及行为表现,甚至出现误解,影响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有必要对三种行为进行严格的区分,澄清三种行为的实质,划清三种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之所以对三种行为在定义界定上存在分歧,或是将三种行为等同看待,

文档评论(0)

159****19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