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红烛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节奏与感情,理解“红烛”意象的内涵,赏析诗歌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3.了解诗歌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体会诗人闻一多的人格美,即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献身光明、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节奏与感情,理解“红烛”意象的内涵,赏析诗歌运用的手法。

难点:体会诗人闻一多的人格美,即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献身光明、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闻一多创作的歌曲《七子之歌》导入

二、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1925年,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写作背景:1923年,闻一多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的序诗。此时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文化经济凋敝的惨景,作者满怀爱国之情,面对此景,提笔作诗。

3.诵读感知

听名家泛读,边听边在书上圈点标记,划分节奏、重音,感知感情变化。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梳理文本,体悟情感

(1)诗歌将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

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

第四部分(第9节):对红烛的劝导鼓励,赞美红烛精神。

三、深入研读

1.解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聚焦于红烛的什么?

明确:外在颜色,红:象征赤诚、热情。

(2)对于诗人来说,红烛是什么?

明确: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2.解读第二部分

(1)红烛由哪两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

明确:躯体+灵魂,相互依存。

(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

第2节与第3节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第2节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第3节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3)这一部分诗人产生了什么疑问?为何有这样的疑问?

明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

(4)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是诗人自问自答、思考觉悟的过程。反映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第四节中的“梦”、“血”和“灵魂”、“监狱”分别象征着什么?

梦: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灵魂: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监狱: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3.解读第三部分

(1)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

(2)这一部分诗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答案是什么?

明确:“又何苦伤心流泪?”,“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着急”。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3)“侵”和“着急”有何含义?

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

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4.解读第三部分

(1)试比较第8、9节的呼唤有何不同?

明确:一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