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为酵母-成就高效课堂.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以和谐为“酵母”,成就高效课堂

?

?

前不久听了一节“1751工程”的数学展示课,内容是鲁教版初四的《复习解直角三角形》。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个性的教师有个性不同的课堂,但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与走向,还是有迹可寻的。笔者认为,和谐才是高效课堂的“酵母”,只有各种矛盾关系和谐一致,才能催生出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又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

下面以本节展示课为例,谈谈如何于矛盾中创生和谐,成就精彩课堂。

一、“放”与“收”

课堂上的“放”与“收”是一对矛盾,放得太大如牧羊,看似热闹却无效;放得太小,学生很难张扬个性,不易生成。如何“放”得适时、“收”得有效,就彰显出智慧。

例如本节的“变式训练1”中,教师做了如下铺垫:先是出示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接而成的锐角三角形,然后条件不变,让高“飞”走。提问:这样的三角形会不会解?这是节复习课,在习题的归类练习中,铺垫如此细致,步子迈得如此小,思维的空间和张力都没有了,学生不用动脑答案已呼之而出。无怪乎听课的老师一直质疑:这会不会是一节“乏课”、“作秀课”?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表现都过于流畅、完美了。

什么时间放?如何放?我个人认为起点应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只要是“跳一跳,够得着”,就应该“放”,相信学生,让他们尽力而为。《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的“知识梳理”,不蔓不枝,学生完全有能力自我完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变式练习”,可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型,只有在多变的知识背景中的生成才有“生长性”,也只有在左冲右突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牵”与“引”

教师在这节课是“牵”还是“引”,从课的实施上可以窥见一斑。这节复习课,学生是顺着教师挖好的“河流”走的——教师设计的知识脉络、标准辅助线,教师总结的基本图形。这些是教师手中那根看得见的“疆绳”,学生随“疆绳”而动。

如本节的“知识梳理”,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既“搭梯子”又“留白”,引导学生自己从知识结构、方法规律、基本图形、已获得的经验和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等去梳理、展示,相互补充,然后共同解决。这样,学便具有一种磁性,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来自我解决,学习权回归,思考就变得主动、锐利起来。

“牵”与“引”的分水岭是预设与生成。“牵”往往用拉牛上树的力气,收效却微;“引”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让学生“活”起来,身动、心动、神动,释放出“自动力”。化“牵”为“引”的关键是教师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重视“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让预设服务于生成。

三、“技”与“道”

“技”,指技巧、解法;“道”,指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课堂教学是授“技”重要还是“悟道”更重要,一直在纠结着我们。

本节授课教师在解说设计意图时说,这是复习的第1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种基本图形:一种是高在形内,一种是高在形外。准备第2课时,再研究四边形的基本图形。

我们知道,图形是不能穷尽的,教不胜教,记不胜记,但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却只有一种“构形法”,即通过延长、作高、作平行……构造出具有可解性的直角三角形,这才是解直角三角形的“王道”。

内高、外高的作法是“构形法”,获得也是“构形法”(课本习题中有涉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获得也是利用“构形法”……学生只要悟懂“构形”之道,并将之贯通、迁移,就没有什么能束缚他们解决问题的手脚了。

“道”在哪里,学生往往不容易看到,但它时时“在线”,只是常常“隐身”而已。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剥离“技”的具象,使“道”水落石出。因为“道”具有的生长性、迁移性,更容易托举起孩子的思维,帮他们走远。

四、“筛”与“泵”

这节课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还有展台加分。表面看,评价随时随地,似乎很到位。细细琢磨师生的评价行为,读出的却是一些异味。

纵观这节课,生生评价很随时。每个上台的学生展示完都会问一句:对于我的讲解,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学生没有一个“赞”的,要么说“没有”,要么起来“挑刺”:你把角表示错了,你把平行说反了……这些挑出来的“刺”,多是一些“笔误”或“口误”,是不值得郑重其事的。教师的评价一律:××同学真是有心人。

习惯的养成确实很重要,但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动力更重要。一个出色的评价主体应具有了不起的忽略能力,会容忍别人的小错误,认识别人的价值。评价若是“筛子”,一味求全责备,学生是走不远的;若评价是“泵”,则会输送源源的动力,让对方体会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让课堂呈现“生命狂欢”的姿态。

另外,这节课的解法全是“非此即彼”,其实也可以“可此可彼”多元化的,可以共赢。评价亦如是。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完美无缺的,若能“放”得巧妙,“引”得有效,“道”出美感,“泵”出激情,就能达到师生“和谐共长”的目标。也许我们的努力还很

文档评论(0)

135****11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