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docxVIP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还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如何将高三备考这一极为现实的教学任务与关注中华民族发展这一教育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堂内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笔者发现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视角,以通史教育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还能适应高考应试的需要,将五大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笔者主要做了如下努力:一是增加乡土史,将云南这一多民族省份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涵养家国情怀的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二是设计问题链推进教学,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整合教材与拓展思考。

一、以乡土史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以乡土史凝聚民族力量,为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给学生以直抵心灵深处的震撼,不仅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导入设计中,笔者选取了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一学生身边的历史:

我们廿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國共產党的領导下,誓爲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

——《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

通过对碑文背景及内容的解读,学生在涵养家国情怀的同时,也能深切感知云南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为共建美好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情感,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二、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虽然“中华民族”的概念出现在近代,但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其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彼此交往交流交融,早就“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2]的民族格局。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追根溯源,着眼于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脉络。故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做了如下努力和尝试:

(一)“自在”的中国各民族

所谓“自在的民族实体”,就是实际已经存在的民族共同体。[3]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人们对已经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民族共同体不可能有自觉和清醒的认识,因而也就使得各种客观存在的“一体观”未能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自在”的发展之中。[4]对“自在”阶段的中国各民族,笔者选取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六个时期的不同史料去探究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1.先秦时期

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交融,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交融。交融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2.秦汉时期

周薨秦随之“大一统”……秦之“政治地理”的统合性大大强化……秦薨汉随,汉东定朝鲜、南平南越、西通西域、北服匈奴,亦有“昭君出塞”之柔性“和亲”羁抚,华夏域内各族群之间频繁交往。

——马宇飞《中华民族:“自在”到“自觉”的二重进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隋唐时期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5.辽宋夏金元时期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6.明清时期

大一统而斥偏安,内中华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是故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

——《国朝宫使续编》

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来看,“冲突与融合”往复循环,“交融”却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例如,云南佤族的传说中曾提及,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不但没有对佤族人民痛下杀手,反而教给他们最新的播种技术和文化知识,佤族人民被诸葛亮以德服人的做法所感动,为报答他的恩德,与其约定,将世代镇守西南边关,永不背叛。

(二)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